整治“黑救护车”,更须强化公共急救服务
2022-11-07 10:14:04
作者:张西流
11月5日,黑龙江哈尔滨五常市“黑救护车”坐地起价一事引发舆论关注,五常警方通报称已将三名涉案人员抓获,涉事救护车无合法经营手续。经查,10月28日凌晨,在五常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接线员王某介绍下,何某祥驾驶新购置的悬挂临时牌照的救护车,与其雇佣的随车护士王某睿一同转运病人。途中,王某睿以被褥费、针剂费、消毒费等名目提高价格,强迫被害人支付高额费用,何某祥以返回出发地或半路停车的方式强迫被害人支付。(11月6日中国青年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救护车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救护车配置标准的提升幅度并不大。救护车数量少,逐渐成为院前急救工作发展的掣肘,不少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黑救护车”,这些车没有资质、缺乏监管,除了漫天要价,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哈尔滨五常“黑救护车”坐地起价,便是典型案例。事实上,“黑救护车”乱象,并非只存在于某一地区,院后转运的供需矛盾突出,被认为是乱象的根源。
众所周知,“黑救护车”设备简陋,救护不专业,没有制度约束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致命弊端。再者,此前有媒体透露,一些医院或急救中心,将危重病人“倒卖”给“黑救护车”,以此“吃回扣”。因“黑救护车”承载太多的利益纠葛,一旦上路运营,就改变了救护车向社会提供公共急救服务的属性,使其变成了“一锤子买卖”。既然急救服务成了“一锤子买卖”,就会以逐利为主要目的,甚至“要钱不要命”,让急救服务失去了人性温度,势必会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
目前,各地均对急救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硬件、人员配置、出诊时间、收费标准等。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以地级市为单位,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而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落实是否到位、是否取得实效仍有待商榷。倘若救护车和急救人员都不能满足需求,便会让“黑救护车”乘虚而入。虽然救护车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定,有关方面一再强调急救服务的公益性,但“黑救护车”游离在监管之外,向患者漫天要价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可见,整治“黑救护车”,更须反思公共急救服务短板。换言之,整治“黑救护车”,更须强化公共急救服务。“黑救护车”如此猖獗,显然不能仅寄望于有关部门的整治,只要利润空间依然巨大,逐利冲动就不会自动消失。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非营利性的120救护体系,地方政府加大财力、人力、物力投入,还120急救服务公益本质;同时,尽快研究制定非急救患者转运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准入标准,明确非急救患者转运服务范围,加快行业健全步伐。这才是医疗保障体系发展进步的主要路径,也是“黑救护车”被市场淘汰,并最终退出的治本之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