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发展数字经济莫忘弥合“数字鸿沟”

2022-09-23 13:45:19

作者:木须虫

  据9月22日《北京日报》报道,9月21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对《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二审稿在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公共数据开放清单、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可替代的数字化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修改。

  科技既要便利,也要“温度”。为弥合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二审稿特别增加了“完善困难群体数字化服务保障措施”的内容,提出政务服务、卫生健康、民政、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便利适用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数字无障碍建设。对使用数字化公共服务确有困难的人群,应提供可替代的服务和产品。

  “数字鸿沟”现象在疫情防控期间更为凸显。由于老年人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原因,他们接受新信息、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新科技设备学习掌握起来有滞后性,如不会使用ATM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等,在这些设备普及的过程中都曾发生过。

  防止出现“数字鸿沟”,首先需要想办法让老年群体尽可能跟上潮流,一方面是子女们多教教父母,学会使用数字产品;另一方面则是拓宽老年人信息获取的渠道,如发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服务团队的作用,什么流行就学什么。

  当然,“数字鸿沟”也需数字经济发展来弥合,新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多针对年轻群体,往往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其实这是商品与服务开发市场细分思维的缺失,这种问题在生活用品等各类商业服务业领域都普遍存在,只是不便利感没有“数字鸿沟”这么集中。

  事实上,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与扫码更简单、更便利,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只需要有“适老化”的思维来量身定制。而在老年人消费能力逐步提升的今天,其实这些也是新的消费增长点。比如,时下的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因而相应的操作会越来越复杂。而老年人则恰恰相反,他们需要的功能并不多,在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化繁为简、突出实用性,在服务软件开发上则可以简化操作流程,以简便直接为标准,降低老年人的使用门槛,如专门的老年人智能手机、专门的支付扫码版本设计等等。

  同时我们也应反思,有时社会服务与新型工具绑定过于紧密,反而让工具牵制生活,如扫不了码不让乘车、不让就医,显然是不应该的。无论是商业服务,还是公共服务,服务的对象终究是人而不是工具,并且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总会有一部分人会落在潮流之后,服务的平等性在于包容一切差别,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各类场景都应当保留无差别的服务。

  总之,数字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忘记“数字鸿沟”,在技术之外保留更多人性化关怀,惟其如此,才会让科技服务于人、让生活更美好。(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