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人才代办不能异化为“人才造假”

2022-08-17 13:28:22

作者:冯海宁

黎青 作

  近年来,浙江杭州出台了一系列重磅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然而有读者反映,杭州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人才代办”中介,将好政策作为牟利工具,大打擦边球,明知申请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万元“代办费”后,就可通过运作帮助其获得杭州E类人才资格,享受诸多人才政策红利。(8月15日《浙江日报》)

  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打响了“人才争夺战”,彰显出城市对各类人才的高度重视。然而,城市为吸引人才而出台的惠才政策,却被某些中介钻了空子——他们将不符合人才资格的人员,通过造假手段包装为高层次人才获取高额回报。其中,“人才代办”中介收取一定费用帮助一些人获得人才资格就是典型例子。

  “人才代办”中介操作手法是,将人才资格购买者包装为企业高管——参照当地的人才认定政策,其中就包括在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人员的确曾在人才申请期间,在相关企业担任总经理等管理岗位,获得人才资格后又从管理层消失,这印证了某些人通过造假获得人才资格。

  “人才代办”本是人才服务市场的一种正当中介业务,但在利益驱使下,某些“人才代办”机构却异化为“人才造假”,要么利用人才认定政策大打“擦边球”获取利益,要么通过伪造相关证件证明赚钱。当“人才代办”中介为那些不符合人才认定、人才引进政策的人员提供资格造假服务,这既抢占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享受政策红利的机会,也浪费了为人才配套的相关公共资源;既违背了人才政策的初衷,也给人才储备注入“水分”。因此,亟需堵上人才政策的漏洞,并对人才资格造假中介、涉假人才严肃处理。

  此前一些中介通过有偿代办社保,帮助某些人实现购房、落户等目的;如今又有中介通过包装企业高管的身份让一些人获得人才资格,这都反映出相关政策不够严谨,仍有漏洞可钻。所以,完善人才政策弥补漏洞是关键,同时,对从事人才资格造假的中介,视其行为和情节依法处置。此外,对于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人才代办中介广告,也要通过依法查处督促平台履行审核义务。而那些通过资格造假获得人才认定、人才引进的人员,既要取消其人才资格,也要终止其相关待遇。总之,对人才资格造假的相关方,一个也不能放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