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预制菜“提前告知”尊重消费知情权

2022-08-03 14:03:43

作者:唐伟

  7月30日在一家连锁餐厅内观察发现,餐厅内有部分菜品在下单后,厨师会从冷柜中取出一眼就能看出成品模样的面点、肉类,上蒸箱或者铁板上煎烤,加上配菜或淋上佐料后装盘上桌。在记者问及就餐人是否认可餐厅使用预制菜时,不少消费者表示反感,其中也有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吃的就是加工后的预制菜。(8月2日《北京青年报》)

  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采取冷冻或真空等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的菜品。有机构分析,预计2022年至2026年预制菜行业的增速在20%至30%左右。但随着预制菜行业规模的扩大,在突破传统制作方式、工艺和流程的同时,也会带来口感、价格和选择等消费权益问题,因而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构并实施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势在必行。

  一方面,此举关系到消费公平。慢加工、原材料和现制作的菜品“有锅气”“接地气”,因而价格也就更高一些。反之,采用预制菜快速加工的菜品在价格上就低一些,在餐厅花大价钱消费的菜肴,换个环境出现在超市的冷柜中可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花费。但消费者如果用“现做慢做”的价格,购置的是预制菜加工的菜肴,明显有失公平,也损害了最基本的消费权益。另一方面,快餐使用预制菜属于流程需要,也为业内外所公认,而餐饮店则没有这种行业规则,恰是“菜肴现做”的传统工艺和消费信任,才使之获得了天然的价格优势。若未能进行明确告之,只基于原料和工艺作为基础确定价格,则有损市场公平环境和正常秩序。

  有知情权才有选择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自己消费的菜肴是否使用了预制菜,消费者应当拥有知情权,并据此作出符合需要的选择。如果消费者是奔着“菜肴现做”的工艺而去,追求的是“有锅气”的品质,则预制菜的使用就不符合其消费要求和品质追求,消费者就可以据此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在价格上也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对待,而不会因为信息模糊化而导致权利受损。

  综上而言,构建和运用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重要而迫切。当务之急是尽快将这一事项提上议事日程,由主管部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研究制定预制菜相关标准,出台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有效维护消费权益和市场秩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