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人才梗阻,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2022-07-26 10:35:59
作者:
连线编辑肖明君(“理响泉城”工作室)
编者按 7月25日,人民日报聚焦“山东非凡十年”刊发专题报道,开篇以《党建引领 焕发乡村活力》为题,点赞济南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使农村基层党建质量不断提高。对此,记者连线“理响泉城”智库专家,围绕“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如果没有一批符合需要的乡村人才,实现乡村振兴只能是空话。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人才战略将成为乡村振兴事业中的最强劲助推器。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目前来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短板,乡村人才振兴,根本在于聚才,关键在于育才,核心在于用才。要用政策招才,事业留才,制度用才。因此提以下建议:
一是挖掘本土人才。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各类人才,在这其中,本土人才在数量上占多数,在空间上带不走,在时效上最长久,扮演着重要的主体角色。挖掘乡村本土人才,不仅仅是出于理论的判断,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因为“民间有高手”。稍加寻找不难发现,乡村有不少的“田秀才”“土专家”,他们或者是种植养殖能手,或者是乡土设计建筑师,或者是民间非遗传承人,或者是乡村教师医生等。这些人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感情,对发展有期待,愿意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一定要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动能,让他们全程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二是吸引返乡人才。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那些外出务工、外出经商和离村退休人员返乡投身乡村建设。这部分人,虽然现在不在村里生活了,但农村有他们的亲戚朋友,有他们的成长记忆,有他们的情感维系,纵然走得再高再远,他们的根也扎在故乡的山水林田之间。他们或者学有所成,有稳定的工作;或者历经打拼,有自己的事业;或者已经退休,有反哺的想法。这些人有见识、有能力、有资源,有创新方法,应吸引他们为乡村振兴多多出智、出力、出钱。
三是吸引下乡人才。上面我们讲的本土人才、返乡人才,都属于农村熟悉人才。而下乡人才,则属于农村陌生人才。虽然目标乡村对他们不熟悉,他们对目标乡村也不熟悉,但这些下乡人才,在情感上愿意下乡,在能力上适合下乡。其中一些人还自带某行业、某企业、某单位的各类资源要素,吸引他们下乡,或者可以发挥“头雁效应”,引领乡村发展方向;或者可以发挥“鲶鱼效应”,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但要注意的是,各乡村对于下乡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吸引下乡人才,各地要因地制宜。具体可通过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参考。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支持引导退休专家和干部服务乡村振兴等举措来吸引下乡人才。
四是打通人才发展梗阻。就人才振兴而言,引才、留才只是基础,用好人才才是关键。乡村振兴,应该最大化发挥每一类人才、每一个人才的作用,不能说好不容易把人才集聚起来了,却因为考虑不周、使用不当,使得一部分人才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状。外来人才有外来人才的优点,本地人才有本地人才的长处,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为每一个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尽心、尽情、尽力施展各自的才能。具体措施有:健全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提高乡村人才服务保障能力。
五是发挥人才协同效应。有基层干部说,人才少了有少的烦恼,人才多了也有多的烦恼。少的烦恼好理解,多的烦恼如何理解呢?原来人才多了,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发生“外来和尚乱念经”“三个和尚没水吃”等乱象,到时候,各类人才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锣,又如何唱得好乡村振兴这台戏呢?所以人才振兴一定要注重通盘考量、统筹使用,要考虑到每一个人才的优缺点和每一组搭配的长短处,从而优化组合、提升效用,让各类人才能够“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让集聚起来的人才能够切实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