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统编教材理当体现“城乡兼顾”

2022-07-20 16:49:00

作者:张玉胜

  在云南昭通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支教的侯长亮,遇到了问题。一堂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有学生拿着教材问他:“什么是河滨公园?”这位学生看不懂的是一道课后习题。侯长亮认为,如今的教材“完全是城市孩子的教材,站在城市孩子的角度去编写的教材,很少有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元素”。他觉得应该把符合当地的乡土内容编写进语文、数学等主课中,融合到主课对应的试卷练习中去。(7月19日《成都商报》)

  对于生长在云南大山里的孩子们,或通过电视、网络或短视频,对动物园、植物园和游乐园等有所了解,但对“河滨公园”着实缺乏生活经验,抑或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学到“河滨”一词。尽管不懂“河滨”并不影响孩子们对数学习题的解答,但由此却引发了支教老师侯长亮对统编教材过度“城市化”的质疑,同时也让相关争议被再次提及。

  应该说,人们对中小学统编教材中的“城市”元素太多、乡村元素缺乏早有微词。在语文、数学等课本的插图、配画及对应的练习、试卷中,动辄就是以“高楼、电脑、汽车、超市大商场、娱乐场所、博物馆……”为描述对象,几乎没有以“田野、干农活、放牛、砍柴……”作为描述对象的题目。质疑者担心“那种潜移默化在引导孩子们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城市是好的,自己的家乡农村是不好的,让农村孩子越来越不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这种忧虑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农村孩子凭靠高考实现跳出“农”门梦和大学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的现实,就是佐证。

  就统编教材而言,“城市化”虽然契合了社会发展趋势及人口架构现实,但适当的“城乡兼顾”也应有所体现。也许,对于统编教材中“乡村教育”缺失的内容,可以通过推出契合地方和学校具体教学需求的地方教材和学校教材作为补充;而对于农村孩子弄不懂的“城市”问题,则可以通过教师的解释、说明予以解疑释惑。这应该不成问题。

  但“侯老师们”所坚持的“乡村教育”的涵义似乎并非这种表面化的“两张皮”,而是要通过乡村元素进教材让农村孩子切实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并致力于家乡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因为“家乡是一个人的根”。而这种自幼树立的乡愁情结的教育,也有助于激发人们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而统编教材本身就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与载体,体现“城乡兼顾”原则,既可提升农村娃对美丽乡村的热爱与自豪,也能更好诠释祖国大地五彩缤纷、多元多样的国情全貌。当然,让“城乡兼顾”的理念照进教材、科学融合并非易事,需要专家学者及相关机构的选编智慧和实践探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