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进“水博”有违提升科研能力初衷
2022-07-19 13:50:15
作者:张立美
眼下,高校花钱送教师去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不知名大学“读博”并非个例,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高职专科学校和没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本科院校尤为普遍。
从教育政策角度说,高校花钱送教师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读博”未必违规。高校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和学力,花钱送在职教师“读博”是重要方式。而且,高校花钱送教师“读博”属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出台了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文件。换言之,即便是高校花钱送教师去东南亚读“水博”,只要符合政策就并无不可。
但显而易见,高校花钱送教师去东南亚“读博”,培养出一批“水博”,只是给在职教师镀层金,让他们拿一张博士学位,应付高校申请硕士点需要的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这种举动极大地浪费了高校经费,更不符合提高教师学历和学力的初衷,必须予以制止。
高校耗费巨资送教师去东南亚“读博”,无非主要有两点原因。站在教师角度,东南亚高校为迎合中国高校在职教师提升学历需求,开办“读硕”“读博”的专项业务,入学录取门槛、毕业门槛比国内名校要低不少,两三年时间就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俨然是速成博士。站在高校角度,学校可以速成一批博士,能够尽快达到高校申请硕士点所需要的拥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要求,而且培养的是“水博”,含金量比较低,高校不需要担心这些教师学成归来会跳槽,没有教师流失的后顾之忧。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高校和普通本专科院校花钱送教师去名校读博,结果不少高校在职教师博士毕业后选择违约,跳槽去更好的高校或单位,让委托培养的高校很头疼、很受伤。
可见,遏制高校花钱送教师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高校“读博”的奇葩现象,减少“水博”数量,关键要对症下药,消除高校花钱送教师去东南亚“读博”的急功近利的冲动。首先,教育部有必要严格委托培养博士的海外高校名单和专业,剔除培养“水博”的海外高校。其次,严格限制委托培养博士跳槽,提高委托培养博士跳槽的违约成本,稳定委托培养高校的教师队伍,不能放任高校教师不讲诚信的跳槽行为,从而鼓励高校花钱送教师去名校读名副其实的博士,回归高校提高自身学力和科研能力的初衷上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