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第三方消费测评”不能自说自话

2022-07-12 16:11:59

作者:张淳艺

  “没想到跟着测评买也踩坑。”近日,为了给儿子选购一款汽车玩具,宝妈茜茜翻阅了多篇测评笔记,最后下单了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拆开一看,却发现产品质量低劣、气味刺鼻。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他们打着专业、中立的标签,通过分析、比对商品质量和价格,给出购物建议。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检测方法、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第三方测评与商家深度捆绑,变相带货,虚假测评……种种操作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7月11日《工人日报》)

  按理说,相较于商家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第三方测评可以从中立的立场出发,对产品作出客观评价,在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但在现实中,“第三方测评”乱象丛生,不仅检测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大相径庭,有的还与商家有利益关联,以测评为名帮助商家鼓吹产品,诋毁同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测评要想有公信力,一套完善规范的测评标准是不可或缺的。眼下第三方测评并没有统一的评测标准,基本上都是各家自说自话,“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同一款面霜,有博主通过测试保湿、美白、抗衰老等效果,得出“起效成分含量足,性价比高”的结论;有博主则考察产品质地、刺激性、添加剂,因其“有防腐剂,质地厚重易闷痘”而列入黑名单。

  今年3月15日,在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组织的消费品第三方测评社会共治工作座谈会上,多家机构倡议制定科学的测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大类产品测评规范、细分产品测评技术方法及要求等,统筹考虑消费品第三方测评实施主体、过程监督、结果发布、利益导向等维度,建立科学、公正、权威、有效的标准体系。遏制“第三方测评”野蛮生长,必须先从标准体系建设入手,引导测评机构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测评活动,确保“一把尺子量到底”。

  同时,“带货测评”必须亮明身份。一些名义上的“第三方测评”,并非纯粹的公益分享,而是与商家合作捞金,“变相做广告,卖啥说啥好”。去年1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拟规定“通过互联网媒介,以竞价排名、新闻报道、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或者附加购物链接的其他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让“带货测评”亮出身份,与中立的“第三方测评”分割开来,这一新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可以更加审慎理性地看待,避免盲听盲信。同时,将“带货测评”纳入广告,有助于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对于虚假宣传行为该叫停叫停,该处罚处罚。

  此外,社会要形成合力,提高第三方测评的违规成本。此前,某拥有10万+粉丝的“数码博主”,在未对产品进行过实际测评的情况下,在微博上连发数条对某品牌手机、平板电脑的恶意评价。该公司以侵犯名誉权将其告上法庭,广州互联网法院判决博主赔偿8.6万元。除了企业主动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外,各级消协组织和检察机关也应积极发挥公益诉讼作用,向违规第三方测评机构提出惩罚性赔偿,使其付出沉重代价。相关短视频、社交平台则要加强管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违规的测评信息及时予以屏蔽下架,对故意颠倒黑白、误导消费者的博主拉入黑名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