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免费,让全域旅游“拼图”更完整
2022-06-27 09:50:51
作者:肖明君
近日,陕西华山、江西庐山、青海茶卡盐湖等景区宣布向全国游客免门票一个月;青岛从6月1日至年底,新增11家国有景区免门票开放;6月19日,厦门市宣布即日起至8月底,8家国有A级景区实施免门票开放……
经过了疫情的压抑,开门纳客,成为旅游行业“供给侧”的大动作。这次看来,宣布门票免费的,有了不少大景区的身影,不像前两年,一长串名单多是些名气不足、比较鸡肋的小景点。这次多地推出“零元入园”,等于把门票免费的口子继续撕大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文旅新思维的开窍,也折射出行业大趋势的勃发。
不过,还是有人免不了以“薄利多销”“让利甩卖”来矮化门票免费的意义:景区人气不旺,用免除门票的短期政策刺激一下,先让客流上来再说。门票损失的钱,拿人头数来补就是!
按照这种想法,景区的操作还是停留在“卖风景”上,还是停留在营销套路上,而不是在“全域旅游”“大文旅”的全新理念中,来长远看待门票免除背后的“共生共荣”之道和产业整合大局。
名山本无门,这本是“风景共享”的一个朴素道理。自然风光最贵“自然”,本应是“山门不锁待云封”。奈何,许多地方的旅游业,自脱胎那一刻起就是带着“门户”而生的,于是就有了“景区”这个概念,于是各处纷纷封山造门,卖票收钱,扭曲了自然风光人人共享的本然。目前来看,这种模式确实跑偏了,而且副作用越来越大——“门票经济”看起来进账不少,但是由其带来的全行业低效、凝滞和全域旅游碎片化,导致了地域发展“文旅负能”而不是“文旅赋能”的局面,受损已经不能用统计学来呈现。
显然,利益惯性之下,强力扭转很难。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立足于全域,打造新的旅游产业。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仍然沉迷于大搞“圈地运动”,封山存水以自用。有的地方好不容易投下的巨资,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而所谓的基础设施就是建围墙。试想一下,本来应该建公厕、植树绿化的费用,却用来建了墙,这样的新设景区拿什么吸引人?再就是,景区产业本应是多元涵养、百业并存的丰富业态、良好生态。然而,这些业态有可能被门票挤压,没有了生存空间,导致业态单薄,旅游体验极低。业内曾经总结,养在收费景区里的民宿,大多数没有出路,因为门票会压制入园后的二次消费冲动。而景区内消费,本应是比门票更具有带动提升作用、更具有引人留人效能、更具有“含金量”的。
门票还有一个慢性伤害,可能很少被提及。一般来说,一个景区有了稳定的门票收入,往往就只剩下了“坐地收钱”,然后就有可能向着“坐吃山空”而去,消磨了竞争求存的斗志,泯灭了优化提升的冲动,慢慢就人财两不旺,甚至陷入僵滞状态。所以,门票是对“流动性”的极大阻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景区门票”不光阻断了客流,也阻断了产业链的延伸。
在全域旅游语境之下,在文旅产业化趋势之下,门票免费会给地方文旅发展造就更多可能,创造更多意想不到的收入,这种收入可不是简单的“弥补”门票损失,而是作为旅游资源禀赋的高附加值,为城市增值、增色。免除景区门票的效果,应该跟取消曾经遍布各处交通要道的收费站一样:设卡越多,收费越狠,地方就越是穷得叮当响。全部放开了,物畅其流了,反而百业兴盛,效益大涨。
说到这里,可能仍有人不能接受“门票零收入”,在他们的意识中,门票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回笼、意味着调控管理的工具、意味着“此山是我开”的产权在我……然而在全域一体化理念面前,景区门票愈显逼仄狭隘。在内循环作为发展基本遵循的当下,景区门票免费,足以让全域旅游的拼图完整起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