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教育打卡陷入“痕迹管理”的窠臼
2022-06-17 09:53:59
作者:唐伟
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专利。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往往还会专门提醒。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普及化,如今孩子们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6月16日《广州日报》)
“打卡”作为一种学习监督的手段,确有一定的有效性。互联网和线上教学带来的便利,也让“打卡”更加迅速及时,更有利于提高家校互动合作的效率,让家长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形成合力。如有的家长反映,像佩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系鞋带、剪指甲都是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通过打卡的方式让孩子得到了极好的成长,逐渐培养出了对劳动的兴趣与爱好。
不过,如果打卡涉及面太宽,且呈现出形式化倾向,则会带来两个突出的负面效应,一是让家长和孩子为完成“打卡”任务,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的小学生家长每天“打卡”一个半小时,不仅孩子觉得累,兼职当“摄像师”和“导演”的家长更累。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不断增加的打卡任务会拉长时间线,也会增加身体和心理的疲惫程度,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用摆拍等方式应对,失去了“打卡”的实际作用。
二是内卷化趋势会加重家长的焦虑程度,让“打卡”成为一种难以完成的任务。“打卡”所呈现的结果,会通过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等方式进行集中展示。再加上一些老师的当众点评和点名督促,实际上就带来了内卷式的竞争。比如很多实践类的作业,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无法独立完成,就需要家长的辅助和支援,还有一些平台作业要求家长全程协助,甚至还要家长签字才能认可。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干脆不闻不问,直接甩锅给家长由其代劳,无形中又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当家长在打卡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教育负担。由此所带来的后果是,教育减负的初衷没有达到。教育负担过重,不但让孩子过得极其辛苦,家长的焦虑感也会越来越强,甚至像流行病一样蔓延和传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教育负担过重会抑制生育愿望,有孩子的不愿意再生,没有孩子的则因受到焦虑影响而导致生育愿望下降。生育愿望不强,对整个人口战略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为此,需要对“打卡”从教育负担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一方面要对“打卡”的数量进行必要的限制,区分出必打、可打和不必打等类型,对可打可不打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限制,以标准和类型来约束“打卡”行为,对明显形式化的行为要实施干预和处罚。另一方面,教育等主管部门对于“打卡”的行业行为要实施有效监督,同时要指导行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和约束,避免过多过细流于形式、让打卡陷入“痕迹管理”的窠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