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警惕数字藏品背后的“数字骗局”

2022-06-15 10:41:17

作者:何勇海


  黎青 作

  “发售即秒光”“买到即赚到”“二手交易可炒到近10万元”……近期,“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藏品被热捧。记者调查发现,其热炒的背后暗藏虚火,存在引发交易风险、非法炒币、知识产权侵权等隐患。(6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数字藏品,就是一些数字图片、视频、音乐、3D模型、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等,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跟实物收藏品不同,数字藏品是一种虚拟的收藏品。

  部分消费者购买数字藏品,看重的是其文化意义,而更多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数字藏品的增值能力。故有人说,数字藏品有多少收藏或观赏价值不好说,大多只是一个投资工具。

  炒数字藏品的确让有的收藏者赚了钱,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很多年轻人热衷跟风炒数字藏品,甚至不惜借贷加杠杆投资炒作,很容易落入圈钱陷阱,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初感觉是“坐地捡钱”,结果“亏到爆雷”,成了被市场无情收割的“韭菜”。而平台交易规则的混乱、造势误导,也会进一步加大炒数字藏品的风险。

  要想不被数字藏品“暗算”,就需重收藏、轻增值,重文化、轻投资,也即重视数字藏品的私人收藏、艺术欣赏价值,避免偏离收藏本质。比如,购买文创数字藏品,应主要满足于在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全方位欣赏文物,了解其承载的浩瀚历史与古老文化,而非倒卖炒作。即使要投资也要理性,更加关注数字藏品自身的独特价值,不盲目跟风炒作。像炒鞋一样,数字藏品炒作圈也不乏饥饿营销、“黄牛”囤积居奇等乱象。而数字藏品平台,是通过赚取转卖或提现时的手续费盈利,势必要拉更多人“入伙”,并不能与消费者“悲欢与共”。

  除了消费者保持清醒理智,相关部门也要填补监管空白。有专家建议,因数字藏品与传统出版发行物、限量纪念品等具有相似性,相关部门应制定发行管理办法,加强数字藏品版权保护,有效监管数字藏品发行,并设立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准入制度,对违规不良数字藏品发行进行监督下架,完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把数字藏品交易行为引入法治轨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