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少一些特事特办 多一些有事快办

2022-06-10 11:23:54

作者:丁慎毅

  □丁慎毅

  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由于其效率优先、方式灵活,向来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当前,基层治理强调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特事特办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方式,容易与之产生冲突。既要特事特办,又要依法依规,不少基层干部时常因此陷入两难窘境。(《半月谈》2022年第11期)

  特事特办,最初是改革开放初期支持特区建设的一项特殊政策,后来演变成一种突破惯例、提高效率的特殊方法,并逐渐延伸、固定下来,通常以领导批示指示、集体会议决定等方式推进。可以说,特事特办主要是基于某些法律法规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情况下,不得不特事特办。

  到了今天,我国在修订法律、出台政策的过程中,广征民意,使法律也能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再加上随着“放管服”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加速推进,现实中很多特事特办的问题其实不再需要特事特办。但报道中记者发现,时下一些部门特事特办常以“白头文件”、内部通知、微信指令等形式下达,缺少正式文件,还要马上执行。

  在记者采访的5个特事特办的实例中,有一个是中部某省煤矿在老百姓用电、取暖不能等的情况下,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关乎群众利益的,当然是特事,必须“马上就办”。这也是一些地方行政服务中心开办“特事特办”窗口备受欢迎的原因。但另外4个实例,实则并不需要特事特办。有的是缺少未雨绸缪,缺少调查研究;有的是上下级之间缺乏信息共享,该提前做的工作没有做;有的是政府领导把重点工程当成了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工程,不尊重企业的实际;有的是上级的特事特办其实就是走关系,成了“私事特办”。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所谓的特事特办,主要还是“放管服”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为什么有些事情按照正常程序走就需要一年半载?在一些地方,重点产业项目已经实现“拿地即开工”。比如在上海,2个月的审批流程,1天就可跑完。这说明,只要不断优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很多事情按照正常程序也很快,不必特事特办让基层为难。

  至于有人打着特事特办的旗号“私事特办”,有的人为迎合领导意图“违心特办”,则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纠正风气。

  一些部门不去扎扎实实做好“店小二”,不去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不去更好地履行“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为了“效率”,借“改革”“创新”之名,随意突破既有法律,习惯于“特事特办”,反而会欲速不达、事与愿违。企业会认为,今天你可能为了让企业更快开业突破法律,明天你也可能为了打压企业突破法律。老百姓会认为,政府本来有能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拖着不解决,矛盾激化了就来个特事特办,反而“心里打鼓”。与其搞这样的特事特办,反而不如加快“放管服”改革来得靠谱。

  少一些特事特办,多一些有事快办,就要做好“放”的减法,降低准入门槛,在“放”上用好清单制;做好“管”的加法,维护市场秩序,在“管”上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做好“服”的乘法,优化办事流程,在“服”上积极搭建城市治理的参与平台。来源: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