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镇化的配套机制
2022-05-24 14:38:32
作者:肖明君
冯经伟 摄
□本报记者 肖明君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是当前县域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作为相关重大课题的参与者,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管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辛宝英接受了济南日报理论评论部、“理响泉城”工作室记者采访,并从文件出台背景、政策推动意义、体制机制配套等方面对《意见》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入分析。
“理响泉城”工作室:城镇化始终处于中国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和契机是什么?有什么战略指向?
辛宝英: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党的十八大确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个1亿人”目标,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再到“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化大规模快速推进,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 17.92% 提 高 到 了 2021 年 的64.72%,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城市建设品质逐渐提高。但是,受城市偏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了快速城镇化和人口大规模乡城迁移之后,城乡分割、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乡村发展困境日益显现,城镇化的推进并没有必然导致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成为短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就是在当前比较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下,作出的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政策性决策。《意见》的出台反映了我国城镇化战略的转型,从注重速度转向注重质量,从更多注重异地城镇化转向更多注重就地就近城镇化,从更多重视地级以上城市的发展转向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
“理响泉城”工作室: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治理上有何突破性意义?对于作为最主要利益相关人的农民而言有何益处?
辛宝英:县,是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划单元,其建制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县城功能的发展完善关系到县城乃至全县域的民生质量。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城市群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重点依托县城和县域中心镇发展中小城市,在产业聚集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并以此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从而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有利于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有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有利于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有利于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增进县城民生福祉,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
“理响泉城”工作室: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打通多重“梗阻”。对此,在可预见的范围内会面临哪些挑战?
辛宝英:我国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县城承担了连接城乡的重要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可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应该重点关注产业基础、市政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治理等问题。县城公共设施量大面广、资金需求巨大,但县级层面普遍财力不足,很多县也缺乏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也就是说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将面临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保障的挑战,要着眼破解县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增强县城持续发展能力。
“理响泉城”工作室:如以上所言,在应对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保障的挑战中,需要在政策或体制、机制上做出哪些调整?
辛宝英:第一,健全建立城乡人才自由流动机制,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创新城乡融合要素发展思路,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全面盘活城乡两端人才资源,带动产业、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循环。一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二是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吸引农村人口在县城安家落户;三是健全城市人才回乡创业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回乡创业。
第二,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优化县域耕地资源配置,促进农地流转;二是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强县域农村发展内生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三是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
第三,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把社会资本撬动起来。除政府财政预算及时到位外,要积极吸引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来源: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