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把“邻里和谐”植入住宅新国标

2022-03-29 07:07:33

作者:肖明君

  □肖明君

  邻里关系,是现代社群关系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不容轻忽。说起来,邻里之间是不是好相处,不仅跟人有关系,还跟楼有关系。是不是不大好理解?其实,《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说得更直白些,就是你和邻居以后相处得怎样,盖楼的时候就“埋下根”了。因为建筑,不仅是体现“人和空间的对话”,还体现“人和人的对话”。举个例子来说,现在邻里矛盾很大一个因素就是“楼板太薄”造成的。楼上孩子一跳,楼下住户就烦,你来我往中,就有了芥蒂;再就是楼上厨房或卫生间不小心溢水,很容易导致楼下住户一片水渍,给彼此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同样会导致双方矛盾激化。看看,还能说邻里和谐跟盖楼没关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特意点明“新建住宅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00毫米”,而这一数据在原规定中的表述是“不应小于80毫米”,别小瞧这厚出来的20毫米,根据专家介绍,20毫米的混凝土加厚浇注足以充分“吸噪”,而且防潮防渗效果也更佳。

  社会流动加剧带来了社区人口构成的变迁,新的社区中,人和人之间摆脱了“同乡人”和“单位人”的关系,真正步入陌生人社会,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新的“邻避困境”,导致邻里维权事件呈现高发态势,成为新的城市课题,也成为新的“建筑课题”。其实,由建筑标准来“规定”邻里和谐,在济南并非新生事物。不妨考察一下老济南的生活场景。曲水亭街一带的老式民居,是典型的“家家泉水”,一脉清泉不知串起了多少“泉水人家”,这些流经千家万户的泉水,不仅是景观水系,更是老济南人日常吃喝洗涮的“生命线”,为了保持水体清洁和水系畅通,每家每户都遵循同样的“住宅标准”:保证雨污分流的自净系统、防止垃圾乱排的拦截系统、避免随意截流的畅通设施……这种建筑智慧和自觉,虽然没有被明文规定,却是老城住户主动遵循的默契,这种乡规民俗中的“建筑标准”,是济南人守护邻里和谐、尊重生活秩序、维护公共空间的优良传统,值得被借鉴和弘扬。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居住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而新式小区的邻里关系重构则明显慢了一拍。这当然需要教育引导等“软环境”的搭建,但是“硬环境”建设同样不能忽视,比如新建筑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就是一个重塑邻里关系的“硬杠杠”,应该更多通过“建筑友好”消除矛盾根源、助力邻里和谐共建。此次《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入户层为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单元应至少设置1台电梯”,这意味着电梯或将成为未来城镇住宅的标配。如果联想一下当前“小区加装电梯”所遇到的种种梗阻、同一单元住户因资金摊派分歧而产生的各种“不痛快”,就知道这个新标准加快落地有多么必要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法律规范先行和建筑标准前置,对于邻里和谐构建的意义非同寻常。

  建筑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可以有温度,建筑也可以很友好,不过这需要人性化的标准来赋予。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住宅新国标里植入更多“邻里和谐”诉求,指导建筑为邻里生活空间合理划界,为邻里交往方式塑形,从而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和人们的幸福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