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灾难事故面前谨防信息“次生灾害”

2022-03-22 12:55:22

作者:赵晓昕

  □本报评论员 赵晓昕

  2022年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广西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眼下,具体伤亡情况和事故原因正在调查核实中,在各路救援力量紧张投入抢救之时,一些事故现场之外正在发生的“次生灾害”也应当受到重视。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伴随着信息空窗期和无序期,一些谣言常以大量、迅速的特点刷屏。例如事故发生后,对于坠机原因的各式揣测一时刷屏。种种未经证实的消息迅速在社交媒体扩散,利用的正是人们的忧虑及关切心理。更有人为了蹭流量、博眼球,冒充事件当事人、当事人家属。例如事故发生后,短短一小时之内有近20位自称没登上飞机的“幸运儿”,而其中大部分都无法证明其言论真实性。这些谣言不仅让公众难辨真伪,极易加剧社会焦虑情绪,也在最关键的时刻抢占了宝贵的信息通道,阻挠了正常信息的传播。

  在呼吁普通民众提高对谣言的分辨能力时,也要谨防一些自媒体“吃人血馒头”,通过“断章取义”式报道引导舆论的行为。3月21日下午,在坠机伤亡情况和事故原因都还有待调查时,一篇名为《东航坠机:上百亿巨亏压力下严控维修费用、压降成本》的自媒体文章刷屏,将飞机失事原因简单归结于东航减少飞机维修费用。而据东航权威人士表示,按年报披露数据,东航年维修成本在2021年较2019年增加12%。“黑匣子”尚未发现,具体事故原因尚无法作出判断,在权威调查结果出炉前,一篇“标题党”文章极易引爆灾难事件发生后人们无处发泄的情绪,操纵人们的注意力,为后续调查报道的传播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灾难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有着一般事件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不止自媒体要注重传播伦理,所有人在关注事故时都要秉承人文关怀和客观理智的心态,谨防给失联乘客家属带来“二次伤害”。在对灾难事件进行传播、报道时,必须遵循“最小伤害原则”,这意味着,未经家属允许拍摄并传播其悲声痛哭的视频,将镜头对准事故航班乘客家属的“临时接待区”等行为极为不妥。任何刻意扩大失联乘客家属痛苦的行为都已经构成了“打扰”,对悲情的渲染极易为正在痛苦中的人们带来“二次伤害”。

  未经证实的信息及不恰当的传播,都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新的伤害,在这些“次生灾害”外,还有一种行为必须禁止,即违背商业伦理、漠视公众感情的“灾难营销”。21日下午,山西一家房地产公司推出的一则海报引发诸多网友不满,该海报中间用大号文字写道“愿MU5735航班的亲人平安归家”,但底部区域却放置着楼盘信息及售房电话。把灾难作为广告“底色”,在灾难面前“抖机灵”“蹭热度”的做法,缺失底线意识和敬畏之心,于情不许、于理不合,“翻车”也是必然的下场。

  微博管理员21日发文称,有极个别网友发布幸灾乐祸、调侃灾难等不当言论,已经处置25个调侃坠机灾难账号,号召网友在重大事件面前客观理性地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坠机事故牵动人心,平台和个人都应谨防信息“次生灾害”引发新的伤害。悲剧面前,每个人都应当守住自己的人性底线,不消费他人痛苦,不轻信和传播不实信息,就是最好的不添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