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清朗行动,让网络谣言消散于“最后一公里”

2022-03-18 10:19:38

作者:张成地


  黎青/绘

  【新闻背景】3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2年网络“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网络“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情况。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盛荣华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聚焦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问题开展整治,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详见今日本报15版)

  3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聚焦影响面广、危害性大的问题部署了10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第三条便是“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

  “人们不会因信息枯竭无法生存,反而会溺亡于信息的海洋之中。”近一百年前,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正在变为现实。而赫胥黎没有预料到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信息呈几何式爆炸增长,大量的网络谣言也随之滋生。

  搭载了互联网的谣言不仅危害性大,且覆盖面广。从个人到社会、从民生到经济,近年来,因网络谣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难以估量。对于个人,谣言之后暴力往往随即而至。比如,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其起因便是便利店店主拍摄的一段视频以及编造的聊天记录在网络传播,导致该女子遭到网络暴力,不仅被公司劝退,还患上了抑郁症;对于社会,网络谣言造成的损失通常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才能弥补。比如,2008年的“柑橘事件”让大量柑橘滞销,给行业带来灾难性打击;又比如,疫情期间,总有人故意捏造并传播涉疫谣言,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治理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不仅涉及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敏感议题,也涵盖了文化历史和民生科普等各个领域。尤其是文化历史和民生科普领域,已经成为网络谣言高发、频发的策源地,不少造谣者或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杜撰历史、歪曲事实,扭曲了观者的认知;或是打着生活科普的幌子,向公众散播不实信息,借此收割流量,谋取不正当利益。

  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网络谣言如同生长于社会肌理的顽疾,或祛而不净,或极易“旧病复发”。一方面,这是因为网络谣言通常半真半假,有时甚至被包装在专业的术语之下,让人难以辨别;另一方面,有人出于利益目的造谣,也有人限于自身思维和认知的局限性被动传谣。倘若无法找准谣言产生的“病灶”,就不能精准施治根除“病根”。

  英国有一句谚语,“没有火就不会有烟,没有重重疑惑,就不会有纷纷谣言”。对于公共事件,大众普遍有积极参与以及被释疑解惑的需求。尤其对于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如若不及时,谣言便会“钻空子”。因此,驱散谣言迷雾最好的方法便是让真相快谣言一步,这就要求政府及官方平台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时,针对公众的疑惑,迅速反应、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让网络谣言失去生存空间。

  另外,技术从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说互联网的发展给网络谣言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那么答案往往也可以在“技术”中寻找。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平台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完善把关机制,可以通过屏蔽关键字、信息检索等技术设置谣言传播壁垒;对发布网络谣言的账号采取警告、封禁等措施,禁止造谣者“换号重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治理,完善治理网络谣言全流程工作规范。

  对于网络谣言治理,既要认清其顽固性,也要看到技术发展和社会治理经验赋予我们的决胜条件。在传播学中,有这样一条准则,即传播的意义关键在于接收方,当网络谣言无法抵达公众时,其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此,要从根本上清除网络谣言这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毒瘤,就需要政府和平台协调合作,久久为功,健全网络谣言治理制度,为公众竖起一道防火墙,让网络谣言消散于“最后一公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