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第一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

2022-03-08 06:57:01

作者:董婧

  □董 婧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辽宁省委副主委、本溪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本溪市委主委李萌娇向大会递交了关于规范使用“第一时间”的提案。李萌娇介绍,近几年来,“第一时间”几乎被运用到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要工作汇报、突发事件解决等各方面。“第一时间”的滥用是否被用于掩盖政府涉事部门或者领导对于时效落后、处事落后的“不作为”行为?

  “第一时间”这个词,应该很多人都不陌生,比如我们常见到“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救援、“第一时间”解决好信访工作、“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第一时间”公布财政预算等等。上网搜索也会发现,类似“第一时间”这样的表述数不胜数。

  快速反应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之一。从使用的语言环境来看,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安排”“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这样的表述是为了让公众感受到职能部门的行动迅速,彰显事件处理的决心与信心。可是,时间久了,听得多了,就会觉得“第一时间”有点“外交辞令”那味儿了。细细咂摸,这个“第一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

  综合《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新词语词典》等工具书中的解释,“第一时间”应该是指事情发生后的最早时间,这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概念,并不具体指什么时间。但在事件信息发布中,公众更希望得知的是具体的时间,比如领导是什么时间赶到现场的,救援是什么时间开始的等等,用模棱两可的“第一时间”就难免有一种模糊时间概念之嫌。而且,如果真的存在“第一时间”,那么,谁又是“第二时间”呢?把“第一时间”当成正面宣传的语言,那么,“第二时间”“第三时间”就不好了吗?所以,滥用“第一时间”,容易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疑惑:“第一时间”的运用是否被用于掩盖政府涉事部门或者领导对于时效落后、处事落后的“不作为”行为?

  公共事件突发,政府及时、主动发布信息,是社会进步和政府公信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使用“第一时间”来突显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可以理解,但若被滥用,成为邀功请赏的“关键词”,成为贻误时机的“挡箭牌”,就走偏了,容易沦为形式主义。其实“第一时间”有很多能令公众更容易接受的替代说法。比如,不久、立刻、迅即等,都可以表达未量化的时间。而呈现事件的发生过程,大可以清楚明白地写明是几点几分发生的,持续了多长时间,然后说明是几点几分结束就可以了。客观、如实的表述更容易让人信服。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向“第一时间”的目标努力,但绝不能滥用这个词,不能为了“第一时间”而“第一时间”,应实事求是地对待“第一时间”。正如李萌娇所说,规范使用“第一时间”,绝不仅仅是个措辞的纠正问题,而是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作风是否落实、工作态度是否实事求是、工作部署是否客观准确,更关系到工作瞒报是否得到及时揭露和处置拖延是否得到严厉查处的监督。很多时候,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发挥好自身作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互相配合共同尽责,各种突发事件就能被及时妥善处置,群众的满意度自然也会提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