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与升学“脱钩”才可斩断竞赛利益链

2022-03-01 09:51:41

作者:张海英

  □张海英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针对各种竞赛活动中存在的借机开展培训、收费或变相收费、评奖过程不够规范、清单外竞赛违法违规举办等问题,根据“双减”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和完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2月28日《人民日报》)

  “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这是半月谈2019年对于“大奖赛”泛滥污染青少年的经典总结。在“大奖赛”泛滥的背后,往往都有培训机构的影子——培训机构不但围绕“大奖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还组织学生报名参赛。

  培训机构不仅会从参赛培训中收取培训费,而且组织学生参赛后还可能获得相应提成,因为不少赛事组织者会向参赛者收取一定的报名费、参赛费或变相收费。学生参加这种竞赛即便获奖也没有多少含金量,却要为此付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即增加了学生和家长负担,又背离“双减”等文件精神。

  那么,斩断这种灰色的利益链该从何处“下刀”呢?对此,教育部先从制度入手,即修订和完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进一步调整竞赛评审流程、细化竞赛组织要求、加大违规查处力度。由于制度是规范竞赛活动的基础,当该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无疑增强了约束力,使得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勾连很难再得逞。

  除了管好合规赛事,还应规范管理合规名单之外的赛事。从教育部去年9月公布的名单看,2021至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分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和艺术体育类三大类共36个赛事。既要斩断这些赛事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还要规范36个赛事之外由各种民间协会、民间组织举办的涉及中小学生的赛事。

  我们更要思考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很多竞赛盯上了中小学生?从积极角度看,部分竞赛要么是为了提升学生某方面的意识和素养,要么激励学生在某些领域积极探索、创新,要么为有某些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光的机会。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某些竞赛只是为了满足各方利益——举办者通过赛事来赚钱,培训机构参与“分肥”,而参赛学生则是为了今后升学。

  某些竞赛之所以盯上中小学生,是因为看准了学生和家长有需求——希望参赛获奖对于升学有帮助。虽然权威文件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但某些重点学校或者学校重点班在招收学生时,由于招生名额有限就会参考其他证明材料,这让一些家长看到参赛获奖的价值所在。

  所以,要想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还要从源头或者根源“下刀”,即无论是招生、分班,还是评优、选拔班干部等方面,都必须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彻底斩断与各种获奖证书的联系。当中小学生各种竞赛获奖证书从此不再与升学等现实利益挂钩,社会上的各种商业性竞赛自然会失去市场,竞赛与培训机构之间自然而然也缺乏利益勾连的基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