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解救“困在手机里”的童年不能靠开学

2022-02-23 11:17:18

作者:韩欣

  8岁的大宝和5岁的二宝终于要开学了,爷爷奶奶长舒了一口气。这对晋东南小哥俩的寒假生活,让爷爷奶奶苦恼又无奈。一放寒假,哥哥“霸占”了奶奶的手机,不停地刷短视频;弟弟则“霸占”了爷爷的手机,三四个小游戏轮流玩。小哥俩的状况是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现象的缩影。(2月22日新华社)

  “留守儿童”,一个总能引起人们关注、牵动无数人神经的字眼,近日,农村留守儿童“手机瘾”问题,再次被推上了热搜。看待此问题,绝不能将原因简单归结为“手机游戏容易成瘾”“孩子喜欢玩游戏”,作为一个系统性社会问题,需要搞清楚留守儿童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将孩子的童年从手机中“解救”出来。眼下,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已成为当前部分乡村面临的共性问题,亟待引起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

  过去,“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现象在乡村已经不多见了。手机取代了孩子们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成了孩子们少有的精神寄托。“双减”政策以来,本该有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但客观上。部分农村地区仍然缺乏专业的老师开展相关活动。

  “手机瘾”伤害不容忽视,最直接的伤害当属视力下降等一些健康问题。其次,在无约束的状态下,手机内容难免涉及暴力、色情内容,还会潜移默化影响低龄儿童,有潜在的社会风险。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长期浸淫其中还会让他们信息视野越来越窄。

  从根源上讲,孩子们缺少陪伴是主要原因。有专家建言:“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让他们不再留守,让他们跟父母在一起。”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只能被迫采用“隔代管理”或“上代管理”的监护方式,许多时候缺乏心灵的沟通、道德行为上的引导,这种天然的“鸿沟”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孤独无靠之感。而手机恰恰成了少有的“玩伴”,瞬时的快感满足了孩子们心灵深处的缺失。面对“亲情饥渴”,这种恶性循环无疑伤害了孩子们,将他们的童年牢牢锁在了手机里无法自拔。

  解救“困在手机里”的童年不能靠开学,而“手机瘾”问题,也只是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缩影,解决此问题决不能“快刀斩乱麻”,理应落到细微处、实处,从留守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成因,让“爱抚”之手伸向乡村留守的每个角落。首先,留住父母是关键。推动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落实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工作,可以有效从源头减少留守现象。另外从教育角度着手,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强乡村学校文体教育。最后,互联网企业要履行好职责,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让更多儿童能够免于网瘾的伤害。

  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某种程度上讲,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关乎社会稳定、人民福祉。让孩子们回归健康,充满童真的生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呼吁各方:让我们共同携手,打破锁在屏幕里的童年,还孩子童真与微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