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公开领导电话,诚意可嘉逻辑存疑

2022-02-10 07:34:10

作者:然玉

  □然玉

  2月8日,安徽亳州市委书记、市长等81位领导干部的手机号码在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刷屏。当地官方表示,此举旨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同群众和企业的联系,更好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9日上午,记者查阅公开名单后先后拨打了其中6个电话号码,有2通电话提示正在通话中而未接通。安徽省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真晓接听电话后表示:“这是私人号码,公开后已接到了很多群众的电话。”(2月9日《潇湘晨报》)

  “公开领导电话”的做法早已有之,从以往实践看,很多被公开的号码,后续都处于“失联”状态,要么是“已暂停服务”“不在服务区”,要么就是永远“正在通话无法接通”。此番,亳州的操作已把当地群众期待值拉满,至于说会否“重蹈覆辙”,目前有待观察。

  从反馈的情况看,此次亳州公布的号码,基本都是官员本人确在使用的“私人号码”,并且很多都关联有个人微信号。“货真价实”,这与以往一些地方拿“办公室电话”“秘书电话”偷换概念、敷衍充数不可等同视之。而除此以外,我们也注意到,至少在现阶段,当地官员对于“来电”还是高度重视的。就算是因为开会等情况不便接听,事后也会主动回短信或回电,善意姿态,值得肯定。

  然而需要追问的是,在关注度下降、各方面压力趋缓之后,这种积极的互动沟通,还会否延续?这一问题,其实可以拆解为两个维度:官员们主观上是否愿意?客观上条件是否具备?可以想见的是,直接打给“负责同志”的民间来电,必然是五花八门、千头万绪的。其来电时间、沟通效率以及诉求的合理性,都是无法预期、无法把控的。这很大可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接听者”不胜其扰、忙于应对、身心俱疲。

  “公开领导电话”,其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不是成立?很显然,此类举措的初衷是诉诸“主要领导”的话事权来定调拍板,从而强力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好服务群众和企业”。但诚如我们所知,在一个庞大的、高度分工的公共治理体系内,主政官员履职也是有边界的,一者要经民主决策,再者也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要唤醒官员个体的责任和担当,却不要放大官员个人的智识与能量。比起通过私人号码、私人影响力,绕过科层制、程序化的公共治理框架,片面追求“直达”“直接办”,百姓更加期待的或许是执法监察的进一步加强,确保政令的畅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