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收视率造假,该管管了

2021-12-17 10:10:48

作者:斯涵涵

  收视率造假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存在,后来在资本的作用下愈发隐蔽和复杂多样。曾经有一部剧收入1亿多元,9000万元用来买收视率。有导演说:“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12月15日《法治日报》)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收视率无疑是实现有效量化的硬指标,它不仅体现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欢迎程度,某种程度上还可能左右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而它更关系到节目制作单位与电视台等传播单位的利益决算,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营压力下,决定了影视文化的品质与“走向”。

  随着电视节目观看方式的多渠道、多样化,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一部电视剧的播出时段、广告量及其质量与口碑,仿佛都由收视率“一锤定音”,收视率造假买卖随之而生。即便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出拳整治,但造假成本低、不当获利高、监管乏力等诸多因素导致影视数据造假依然坚挺,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久治不愈的行业顽疾。

  如果说注水肉、假冒虾、地沟油是食品类的假冒伪劣,收视率造假等就是影视业的假冒伪劣。只要肯花钱买卖数据便可以如愿跨进全国收视十强;部分质量低劣的电视剧、综艺节目,播放量却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惊人的数据制造票房高的假象,哄骗更多人前来观看,进而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收视率屡创神话,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操控收视率的造假公司洋洋得意数着黄金白银,而电视台、制作方、广告主、观众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受害者,全行业被收视率绑架,沉重打击了整个影视行业,影视作品质量与艺术良心悄然萎落。

  如果说假冒伪劣食品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影视产品就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收视率造假失实,不仅刺激大肆制造质量低下的烂片,阻碍到行业发展,更污染群众精神生活,对影视市场发展及青少年观众带来严重的负面冲击。

  《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早就强调“重视市场机制、市场需求,但不搞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切除收视率造假的大毒瘤刻不容缓。建立公平客观的文艺评价制度、同时完善法律法规,重拳打击影视行业的假冒伪劣及欺诈行为,提高违法成本,遏制扰乱市场规则的行业潜规则;行业从业人员也要牢记初心使命,用艺德与实力与不良风气作斗争。多管齐下,让真正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喧嚣的市场泡沫中脱颖而出,让收视率造假再无藏身之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