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吃相不要太难看
2021-12-09 08:59:05
作者:毛建国
编者按 知识产权无小事,国计民生皆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产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近日,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与中国知网的侵权纠纷案,以及元宇宙商标注册热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让我们意识到,原来知识产权就在身边。本期评论特别关注这两起事件,与读者一起思考知识产权的权益对撞,厘清知识产权的边界划分。 (策划/肖明君 董婧)
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赵德馨,1998年退休后笔耕不辍,2018年获评第二届“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前段时间,赵德馨和知网打起了官司,原因是知网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论文,他不仅没有收到稿费,而且自己下载还要付费给知网。最后赵教授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12月8日澎湃新闻)
对于学子们来说,知网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知网是中国最大的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学子们要写论文,很难绕得过知网。知识系统集成,省去了很多麻烦,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知网的吃相不那么好看,以至于有“天下学子苦知网久矣”的说法。
知网进入大众视野,是从演员翟天临开始的。2019年2月8日,翟天临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一句“不知知网为何物”引发哗然,以至于其博士学位真实性受到质疑。这件事引发了两个后果,一是论文的查重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个名字甚至成了很多学子的痛。二是不打招呼收录和不留情面收费,知网的吃相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正如赵德馨教授所遇到的,明明是自己的文章,却被知网收录了,如果自己下载,还要付出一笔费用。
现在,知识付费领域风生水起,但像知网这样“躺赢”的并不多。知网应该是与刊物达成共识,拿到了授权,否则不会这么明目张胆地收录作者文章,用于自己赚钱。但作者拥有知识产权,这是无可争议的。只要想与作者联系,有一千个办法;而不与作者联系,只有一个理由。至于说是嫌麻烦,还是想少花钱不花钱,抑或兼而有之,答案不言而喻。从商业模式上讲,或许是成功的,但在商业伦理上却是有问题的。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二审时表示,期刊通过稿约单方声明不足以证明从作者处取得了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及转授权的权利。这已然说明知网的商业模式存在巨大问题,后续会有什么反应,一切都在观望的路上,既有可能学子望知网生畏,自知“胳膊扭不过大腿”,选择“坐山观虎斗”;也有可能揭竿而起,纷纷拿起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万勇表示,“赵德馨教授的胜诉,既是为广大作者讨说法,也会影响有关期刊数据库的商业流程,使他们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如此。
除此之外,还有收费问题。知网不主动向作者付费,但在收费上一点也不手软。数据显示,2017年知网营收9.72亿元,净利润1.96亿元;2018年上半年,知网营收超过5亿元,毛利率为58.83%。对应的就是高收费。现在想写一篇论文,想多看几篇论文,着实需要准备一笔“智商税”。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因为知网数据库续订价格过高,而不得不选择停用。2016年3月,就连北京大学也发布通知,称“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随时可能中断服务”。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更是直接宣布,自2019年1月1日起,该校师生暂停访问“CNKI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
现在,有关知网的话题,只要一出现,就会迅速引发舆情,这说明知网的很多做法已经成了公愤。公允地说,没有谁想回到没有知网的日子。而且,知网进行了创新,付出了成本,应该获得一定的收益。但这毕竟打着知识的旗号,吃相不能过于难看。在知识产权上更多尊重作者,在费用收取上更多考虑用户,一些出格的做法该收敛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