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职业陪诊”可不是跑腿那么简单

2021-11-25 09:27:19

作者:董 婧

  “排队、打单子、拿报告,抽血处、缴费机在哪儿,哪里要出示健康码,甚至几楼有座位几楼没有、出口在哪边……通过我们贴心的陪诊服务,成为客户最熟悉的‘亲人’。”谷清远是一名护理专业毕业的90后,从事职业陪诊员的工作8个多月。(11月24日《济南日报》)

  顾名思义,“职业陪诊员”就是陪患者去医院就诊的人。前段时间,一条“90后职业陪诊员”的视频走红网络,点击量高达600万,“陪诊”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

  一种新兴职业的出现,其背后是市场的需求。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青年”人数众多、医院大如迷宫、院内诊疗程序复杂……尤其对于不熟悉本地医院的异地就医患者而言,看病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职业陪诊员”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帮忙排队、挂号、缴费、取检验报告等,不仅在就医流程上方便了患者,也往往在个性化的陪伴中给患者带去了心理上的慰藉。但陪人看病不只是跑腿那么简单,成为“职业陪诊员”也是需要门槛的。从招聘的条件来看,要求须是医学相关专业。然而,正如报道中所说,“大点的医疗企业会高要求,但对于多数线上平台或小公司来说,陪诊员只提供陪诊,不是陪护,不提供诊疗、护理服务,对学历、专业、从业经验筛选较为宽松。”缘于此,甚至有一小部分“黄牛”也跻身其中。所以,面对“职业陪诊员”这个新兴职业,谁来监管?或者说如何监管?哪些人能成为“陪诊员”?收费标准是什么?如果出现纠纷,谁来处理?消费者又如何维权?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类似服务这些年一直都有,比如不少医院都曾设立过导医岗、志愿者服务岗,为患者提供办卡、预约、引领等服务。只不过,并非所有医院都有条件开设这一岗位,而且医院对这一岗位的定位也不明确,再加上“挂号黄牛”“医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陪诊员的发展空间,导致医院陪诊服务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如今,市场需求悄然上涨之下,陪诊作为一份利他型的服务职业兴起,应该值得肯定和承认。毕竟这表明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能得到不断满足,生活会变得更加便利。但并不是新出现的职业都可以成为“合法合规”的职业,也并不是谁都可以从事新兴职业。如果任其“野蛮生长”,不仅不利于行业发展,还会危及从业者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等。

  实际上,好的职业陪诊,远不只是跑跑腿、拿拿化验单、取个药这么简单。“职业陪诊员”的关键词是“陪”,重点在于就诊过程中的全身心陪护,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既需要从业者具有专业精神,更需要从业者“用心用情”,既要开拓市场,也不能唯利是图,如此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让消费者满意,也才能推动这个新职业向好发展。同时,也应看到,陪诊员这一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应公共服务缺失而催生的商业“替代品”。所以,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补足公共服务短板,用良好的社会化服务跟上老龄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步伐也是当务之急。多措并举,规范有序,让普惠性的公共服务与个性化的“职业陪诊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看病难”方可逐步化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