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中高考“法治分”有利补齐教育短板

2021-11-16 09:28:54

作者:李英锋

  □ 李英锋

  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提升法治教育课时占比,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等。(11月15日《法治日报》)

  中高考要涨“法治分”,无疑是一条重磅消息。教育部这一规划释放出强烈清晰的信号,展现出政府“从娃娃抓起”强化法治教育的决心和行动力。

  实际上,当前各地中小学普遍开展了法治教育,只是法治教育还属于非常边缘的课程,不受各方重视。在此语境下,法治教育师资的数量和专业性都得不到保障,学生缺乏适合的法治读物,课堂质量往往不高,甚至课时也面临被挤占的尴尬,校园法治教育的效果自然难以令人满意。

  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培养学生们学法用法守法的兴趣和习惯,给学生们播下法治的种子,把学生们领进法治的“门”,而非专业系统的法治知识教育。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把法治核心理念、法律原则、法律常识、权利义务意识等内容作为法治教育的重点,贴近社会生活和身边事精心设计教材内容、课堂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不划定考试范围,不划“重点”,按照中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力增强考试题目的灵活性、拓展性,减少纯记忆性内容,从而摒弃“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分而学”的现象。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环节,还需要很多细节责任的支撑。在践行法治教育细节责任的过程中,尤需警惕和防范以分数为纲的应试教育思维,不能让法治教育陷入功利教育的误区,变成“老师只讲考点,学生死记硬背”,变成“法治刷题”。

  要提升校园法治教育的质量,增强师资力量尤为关键。教育部门、学校应根据需要增加招聘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开展法治教师培训,邀请律师或法律志愿者到校讲课等。还可以与公检法等司法、执法部门加强合作,健全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师资有了保障,再辅以科学到位的课堂质量评估监督,校园法治教育的全面性、多元性、丰富性、实效性、趣味性就有了保障,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能淡化应试教育色彩,更靠近综合素质教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