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不要让“潜力股”人才被35岁门槛拒之门外

2021-11-10 09:54:24

作者:


黎青 作

  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目前浙江省全公考35周岁年龄限制已成为人才工作的障碍,亟待调整。随后,浙江省公务员局做出解释性回复。35岁,是眼下很多用工行业、招聘单位频频提及的“年龄上限”。这一年龄限定的存在不仅让职场中人“苦其久矣”,更在无形中放大了职业焦虑,并成为一个较为沉重的社会话题。为此,本期评论连线相关领域专家,深度解析职场“年龄红线”,探讨纾解之道。

  连线专家

  张恒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

  连线编辑

  肖明君“理响泉城”工作室编辑

  很多行业“35岁门槛”在最初设定时有其特殊原因,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一批批年纪轻、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改善了人才梯队,提升了活力与效率。但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35岁门槛”的意义不断减弱,并以其示范效应而被社会用工单位作为招录乃至淘汰员工的依据,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年龄焦虑”。

  “35岁门槛”的首要弊端在于限制人才的流动与选用。当今社会,除少数特殊工种外,设定35岁乃至更低年龄限制不仅没有依据,而且有违成长、成才规律。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往往要经过青少年时期长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才在30岁左右迎来心志坚定,40岁左右实现心智成熟,50岁左右方能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历史上确有少年天才,但大器晚成者也不在少数,“35岁门槛”很可能将许多“潜力股”拒之门外。

  其次,“35岁门槛”的存在短期或有利于青年人就业,长期来看却容易导致职场生态的恶化。年轻人初入职场往往处于“底层”,承担着本职工作内外许多繁琐、沉重的任务,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无暇生活、娱乐与自我提升。与此同时,老员工也往往因此丧失动力,工作失去效率。一旦年轻人成长为老员工,又会重蹈覆辙,如此“新老断层”恶性循环,给整个职场生态带来损害,实际上这一幕正在很多用人单位上演。

  更重要的是,“年龄门槛”还会带来“年龄焦虑”,在更深层次上消磨社会活力。生理年龄只是人们众多“年龄”的一种,人生的节奏并不总是以生理年龄为准绳,这正是人区别于自然界的伟大之处,即人可以突破生理年龄的限制,在各个年龄段取得不同 的 成就。因此,人不必也不应被生理年龄所限制,人生不设限,社会才会有活力。“年龄门槛”以及由此带来的各领域“年龄焦虑”,不仅会消磨个人活力,还会在更深层次上消磨社会活力。

  既然如此,当今社会又为何如此汲汲于“35岁以下”?从历史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近百年来尤重青年,青少年往往代表希望与未来。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青年人对工作充满好奇,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可以承担出差、加班等任务,薪资要求不高还便于管理;相比之下,“35岁以上”不仅欠缺这些“优势”,还往往被家庭等事务“拖累”。两相比较,用人单位自然倾向于青年人。再加上消费主义与流行文化对青年群体的讨好与裹挟,“年龄门槛”迅速从劳动力市场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以上种种,背后有一共同逻辑,那就是“老不如新”。具体到职场,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在“痛陈”中老年人的缺点,如知识老化、思想保守、缺乏创新、不易管理等等。但要知道,这些满是缺点的中老年人曾经也是“35岁以下”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他们在职场中的“转变”固然有其个人原因,但系统性、制度性原因也不可不察。首先,无论任何单位,能走上领导岗位尤其是高级领导岗位者都是少数,多数人往往处于职场“金字塔”的中下层。如果不能在“金字塔”式晋升通道之中寻找到自我实现的空间与途径,中老年员工不仅会丧失斗志,而且极易出现怠工等现象。其次,尽管中老年员工拥有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也的确有可能在知识更新、观念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但这绝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可又有多少用人单位肯花时间、精力与财力用于员工的终身学习?最后,中老年员工因家庭等事务而导致工作精力分散,就更突显了整个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的不够健全。

  若想对症下药,就须在破除“年龄门槛”的同时,配以多项举措,形成系统性合力,有效改善职场生态。首先,应从顶层完善相关立法与制度设计,欧美一些国家都有专门的防止就业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值得参考借鉴;同时,应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健康的年龄观念,打破年龄刻板印象,不单以年龄取人。其次,应从观念上引导全社会转变用人观念。中国传统社会选贤任能、任人唯贤、百年树人的选人用人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这一标准不仅适用于机关单位,同样适用于社会用工单位。再次,应推动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工作机制,通过改革组织架构、畅通职业发展、鼓励终身学习等方式,使各年龄段员工人尽其才,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职场生态良性循环。最后,应从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与福利体系,使各年龄阶段员工都能安心工作,提质增效。唯有多措并举,形成系统性合力,破除“年龄门槛”才有意义,全社会的职场生态才能有效改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