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设圈”的“圈套”
2021-11-10 09:51:00
作者:
7万元一幅画、50万元一个人偶娃娃……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如此高价格的“定制产品”,已成一些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争相追逐的对象。记者调查发现,在年轻人中风靡的“设圈”“绘圈”“娃圈”,“名人效应”“逐利冲动”和“饥饿营销”等套路交织,天价商品吸引了一些人冲动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借贷消费。(11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加快“设圈”文化祛魅,打破小众市场壁垒
□然玉
今年4月,“13岁女孩6个月花掉70万买画”一事曾引发轩然大波,连带着把“设圈”这一隐秘的角落第一次呈现于公众视野。顺藤摸瓜,一场大起底之下,“设圈”之内的种种诡谲、算计与暴利,遭遇广泛曝光。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全民关注,显然并未给这个二次元小圈子带来多少改变。时至今日,“设圈”依然如故,封闭的市场越炒越热,“设子”的价码越来越高。一众涉世未深的玩家,很多已然分不清楚自己真的是“乐在其中”,还是“泥足深陷”。
“设圈”作为一种小众亚文化,其基础逻辑很好理解。那就是把个人的偏好、幻想具象化、实物化,通过定制特定卡通人物或者人偶娃娃来“圆梦”,继而衍生出相应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按理来说,买卖自由,“设圈”这门生意貌似也算是存在即合理的。
可现实的问题在于,“设圈”并不只是正常的商业买卖,还内含“精神操弄”“人格驯驭”“成瘾性养成”的暗面。一旦入坑,就可能被裹挟其间,个体的审美趣味和购买行为,都可能被扭曲。由此导致两个结果:其一,设圈买家们失去了理智评估和“议价”的能力;其二,买买买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根本停不下来。也恰是在这一大前提下,我们看到,“设圈”漫天要价,卖方主导了一种碾压式收割的秩序。当文化维度的“次元壁”构成了一个封闭细分市场的规则壁垒,要割买家的“韭菜”便约等于“瓮中捉鳖”了。
“设圈”没有原罪,但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设圈产业链,是存疑的。就如同任何一类文化商品一样,乱象丛生“设圈”同样应该走出神秘、自我祛魅,在一个开放、健康的市场生态内,重构公平的供需关系、定价体系和价值导向。
填补监管空白,“设圈”也要规范发展
□江德斌
“设圈”定制商品兼具消费品与艺术品的两种属性。作为消费品来讲,最重要的是货真价实,只要消费者认为物有所值,在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商品价格贵点也没关系。而作为艺术品来讲,就主要考虑其艺术价值,是否具有独特创意、艺术美感、升值空间等。而不管是以何种形式交易,都要遵循最起码的市场规则,那就是明码标价、自由交易原则,不能搞商业欺诈。
可从记者调查报道的情况看,“设圈”定制商品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销售套路、抄袭、虚假拍卖、拖稿、冲动消费、盲目消费、借贷消费等,市场并不成熟,游戏规则不明晰。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定价权在“大神”和金主手里,普通爱好者处于劣势地位,只能被动接受高价定制商品,在遭遇交易纠纷问题时,也难以依法维权,经常白白损失了金钱。
还有一点,“设圈”定制商品的买家主要是年轻人,但其中有很多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本身没有经济能力,需要依靠父母支持,消费高价商品必然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事实上,部分未成年人在购买高价定制商品时,并未征求家长的同意,而是私自花钱购买,这就容易产生纠纷,涉嫌诱导未成年人消费。
因此,“设圈”定制商品需要步入规范化,平台和卖家要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商品定价公开透明,倡导理性消费,打击虚假炒作之风,禁止推崇奢侈、拜金主义消费观,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责任,不得诱导未成年人高消费。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定制商品采取数字加密防伪,平台对侵权产品要及时下架,追索侵权者的法律责任,积极保护原创者的合法权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