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海外购不能成了“法外购”

2021-11-09 11:46:59

作者:

  【新闻背景】

  海外代购行业近年发展迅速,随着监管部门对“假海淘”打击力度的增加,行业日趋规范,但仍有一些消费者反映通过海外代购买到了假货和仿货,同时陷入维权难、索赔难的困境。记者调查发现,某电商平台全球购项目存在卖家身份审核漏洞,甚至有商家挂出服务——无需提供任何身份证明信息,只需花费数百元,提供账号,就可“一条龙”成为全球购买手。(11月8日澎湃新闻)

  严格管才能放心“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更为注重品牌,追求质量,喜欢奢侈品,也喜欢一些境外品牌。海外代购就满足了这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及经常进行跨境网购的用户都在逐年增长。国内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国人购物车全球化,这是网络时代带来的必然结果。但对于跨境网购消费热潮,也需要监管部门引起足够重视,要加强监管。要看到,近年来随着海淘一族的兴起,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跨境网购市场,像假冒境外品牌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另外,消费者海淘还可能遭遇货不对板、物流速度慢、难以退换货等售后问题;另外,像花钱即能成“境外买手”,海淘“灰色代购”等也很普遍。

  现在跨境电商市场越来越大,意欲进来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不能规范跨境网购市场,导致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搅乱跨境网购市场,消费者权益将受到很大损失。

  要保护好消费者权益,就要遏制海淘乱象。对此,需要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假海淘”的打击力度,要能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畅通消费者的维权渠道,要能督促电商平台履行好职责,进而有利于规范海淘市场。对于跨境电商来说,也要尽好管理责任,要维护好平台声誉,要对消费者负责。 (戴先任)

  电商平台需管好“买手”这只手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外代购行业发展迅速。自2018年11月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以来,我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规模2050亿元。

  但是,谁能想到,在海外购的关键环节——“境外买手”真实身份信息的审核环节,居然可以轻松弄虚作假,不需要提供任何身份证明信息,只需要花费几百块钱,就可以成为“全球购买手”。显而易见,这种花钱即成的“境外买手”帮忙购买的海外商品,具有较高的假货风险。

  换言之,花钱即成“境外买手”背后是一门欺诈消费者的生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际上,花钱即成“境外买手”,暴露了电商平台在“境外买手”资质审核中存在漏洞,没有负起日常监管的主体责任。电子商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验更新。”从这个角度说,花钱即成“境外买手”,电商平台难辞其咎。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海外购行业健康发展,电商平台必须负起守土责任,完善“境外买手”资质审核环节,切实堵住漏洞,让身在国内的人无法做“境外买手”的代购生意。一方面,电商平台要停止与第三方合作的资质审核的代办服务,对电商平台上开展代办服务的店铺及其幕后老板予以永久封号处理。另一方面,“境外买手”的资质审核、签到打卡等环节要充分结合人脸识别、手机验证等技术和手段,确保“境外买手”的真实身份可信。另外,配套大数据技术,对快递件进行跟踪溯源,揪出涉嫌卖假货的“境外买手”。(何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