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全方位推进高等院校美育工作的实施

2021-10-28 07:36:50

作者:金鹏

  □  金 鹏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的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回信中,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殷切期待。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对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来说,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关系到人格完整、生活质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宏观的国家与民族发展层面来说,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关系到国家发展水平和民族复兴伟业。因此,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美育承担着塑造高综合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全面建设。

  拓建立体化、系统性的美育资源

  美育资源深厚广博,包含古今中外的审美形态与理论。高等学校美育体系中,可以通过调动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方面力量,整合和建构立体化的美育资源,以用于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美育实践活动中。洞窟壁画《野牛、人与鸟》中原始人眼中野生动物的生命力和强悍美;雕塑名作《马踏匈奴》粗犷有力的形象彰显着汉代豪放、磅礴的时代精神;油画《拾穗者》中劳动女性勤劳朴实、沉稳从容的崇高美。通过艺术美提高高校学子的审美眼光和水平,进而发现世界不同角落的美,如自然美、社会美。如此繁多的审美形态,都值得大学生细心感受和领悟。

  大力弘扬中华美育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种类繁多,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高等院校应当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推介与解读。首先,高校审美教育体系既可以选取普遍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艺术经典,也可以纳入其所处地域的文化艺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审美趣味。其次,解析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的文化观念与精神。具体有形的艺术作品往往凝聚着传统哲学与美学观念,是“器”与“道”的交融互渗。通过传统艺术创作实践和欣赏,从生动可感的形态层面进入到抽象无形的理念层面,有助于增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认知深度。以“中和之美”“礼乐教化”“美善相乐”“天人合一”“风骨”与“境界”等为内核的中华美育精神,通过不断地创新方法与途径,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过程,发挥其“培根铸魂”的独特作用。可以说,人生道路上的多种境遇中,有了中华经典美学思想的濡养,人才会在不断地磨砺和锤炼中获得发展,或奔跑、飞翔,或沉潜、安定,能够安放灵魂和找寻到精神港湾。

  开展生动活跃的美育实践

  拓展审美教育范围,将走出去、请进来统一结合。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素养需要依靠广阔、多元的社会化文场域和空间,创造联合和流动的交往机会。其一,鼓励高校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深入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及博览会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其二,邀请校外专家或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与演示活动,传授制作技艺和欣赏要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审美体验与认知。

  同时,全面、深入地开展高校社团文艺活动。在联合校外力量参与高校美育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高校社团活动涉及的文艺类型可以更为丰富和多元。

  重视日常生活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审美素养不仅可以围绕艺术创作和欣赏来开展,还应当从自然美、社会美等领域加以实施。后者的价值不可小觑,对于培养学生发展生活之美的意识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审美观念。利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以及新媒体传递相关理念,比如推荐汪曾祺、蒋勋等文化名人的书籍和文章,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心态。其次,定期开展发现生活之美的成果展。调动和组织学生参加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写作、摄影等方式呈现自己在寻常生活中对美好事物和瞬间的发现与感悟,推选优秀个人及其作品进行宣传,使学生们相互汲取、借鉴和启发,营造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

  “美”的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以美育人”的教化之功,在今天培养和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事业中,必将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本文是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场域建构与路径选择研究(JNSK20B1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