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诺奖得主说“择校没用”,家长同意吗?

2021-10-14 09:08:12

作者:肖明君

  □肖明君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最近公布了。

  大家纷纷感叹,这一届诺奖得主特“亲民”,原因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不仅开了脑洞,而且很实用,明显属于生活里的“哲学”和日子里的“高数”,相较于之前获奖的什么“纳什均衡”这类服务于企业战略的理论,真算得上是为老百姓计算柴米油盐的“经济学”。他们的研究结论朴素无华到了“大道至简”的地步,比如其中一位学者经过长期的、严肃的研究得出“小班教学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成绩影响最大,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成绩影响不显著”。对此,一位网友留言:“我教了十多年小学,早就发现这个结论了”,下面一片鼓掌声……本次获奖者之一的戴维·卡德教授,他研究发现“提高最低工资不仅不会增加失业率,甚至可能降低失业率”“接受更多移民不一定会夺走美国本国工人的工作机会,也不会降低他们的工资水平”……这真应了中国的老话:“有钱大家赚”“和气生财”“人气就是财气”。原来,这些让人耳朵磨出茧的老话,都是经济学的“至理”。这同时让人感悟到,在真实的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协作,对于经济和福利的增长更有益,那些人为的、自以为是的“利益切割”“自我设限”,反而会带来整体效益的下降。

  经济学研究是严肃的,尤其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会有更大可能成为难以颠覆的“经典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被普通人怀疑,而且最好能经得起“平民体验”的推敲。另一位获奖者安格里斯特教授在研究中指出“择校对提高学生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效应”。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令人心动,但是也难免让国内的家长们“炸圈”,很多人纷纷表示“不接受”。有人反问:“安教授你说这话,问过家长了吗?家长同意了吗?”是的,得出这个结论之前,问问家长的意见很重要。择校现象不仅国内有,这其实是一个“全球现象”,无论哪个国家的家长,只要条件好一点,都是争着抢着把孩子送进自认为理想的学校。

  那么,在择校的家长们眼中,好学校是什么样的?有人觉得应该是“贵族学校”“精英学校”,但长期观察发现,这些学校可能教学也不错,不过也不会比公立中小学强出一大截,他们真正比拼的,可能是校服的质地、午餐的花样、能提供安全接送的校车、有保姆式服务的生活老师……而从“升学”的角度,这些学校还真不一定能在比拼激烈的中高考大战中一骑绝尘。这样的择校,很多人最后的感觉,可能就是参加了一场“烧钱大战”。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贵在基础条件均衡,现在国内一线大城市和某些二、三线城市比起来,在高考升学率上反而没体现出多大优势,这就表明了教育基础均衡的重要性。现在大概每个城市都有几所好学校,是大家挤破头也要往里挤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学校很多是“高分生源”不间断输送供养的,如果从升学机制上对这些学校“掐奶断供”,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一些地方经过教改后,有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学成了“黑马”,而有的传统好学校却逐渐泯然众人矣,就很能说明问题:“好学校”有可能是个伪概念。家长本来期待着,进了这样的学校就能“变凤凰”,但诺奖得主用实证方法给出了一个扎心的答案:“没有明显差别”。

  当家长们非常看重学校的时候,很多研究却一再表明,中小学教育应该更看重“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才来说,好父母比好学校更“管用”。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教育”的场所,具有无可比拟的可持续性和可习得性。如果认为只要把孩子扔给学校,家长就可以袖手旁观、静待花开,那就错了。在这里,诺奖得主说“择校没用”,可以作为对家长们“反求诸己”的一个提醒。比起散尽家财选一个学校,选择做一个好家长才是一个收益比更高、更符合“经济学”的做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