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中学生给教材纠错,要点赞更要自省

2021-10-13 09:47:27

作者:廖卫芳

   “我在预习沪教版英语教材时,发现第95页有点小问题。3张小昆虫的照片按英文说明分别应该是蝴蝶、蚂蚁和蜜蜂,图片上却是蝴蝶、蚂蚁和食蚜蝇……”近日,辽宁沈阳市中学生崔宸溪把自己的发现反映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回复:“我们咨询了生物方面专家,确实弄错了。我们将上报相关部门准备修改”。(10月12日新华社)

  近年来,类似“学生给教材纠错”的事例已有多起,比如小学语文教材“月儿弯弯挂蓝天”被学生指出不合理,认为夜晚不会有蓝天,应改为挂星空。再比如福州也有一名小学生质疑课文《后羿射日》,他的疑问是,既然太阳把河水都晒干了,后面怎么又说后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可见,教材中知识性、科学性“不严谨”现象并不少见。

  此次,这位给教材纠错的学生用几句话就能简单地把“蜜蜂和食蚜蝇”区别开来,无疑给教材编写者“打了脸”。这位学生说,“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蜜蜂有两对翅膀、食蚜蝇只有一对,而且蜜蜂的肚子是胖胖的、食蚜蝇很瘦的。蜜蜂的触角很明显,食蚜蝇的不明显。”编写者“蜜蜂和食蚜蝇混淆不分”,这样“常识性”的错误缘何被学生发现,而没有被编写者和老师发现呢?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中小学课本编写时一定要把好“科学性”这一关。

  众所周知,教材内容是融准确性、真实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如果教材内容存有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或存有“质疑”之处,这显然会对学生造成“误伤”。因为处于孩童阶段的小学生,正是求知欲和探索欲最为旺盛的阶段之一,任何他们所能够接触到的,都很容易成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基础认知。也就是说,教材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尤其是知识性、科学性,必须得到保证,容不得“有误”“有疑”。否则,必定会影响孩童的“认知”,甚至冲击孩童的“价值观念”。

  因此,笔者以为,“学生给教材纠错”,这种“学贵有疑”精神必须要保护好。此外,孩子们的质疑精神值得称赞,但编审者更该躬身自省,加强把关与审核,在源头上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

  笔者希望我们的学生,也包括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教材阅读中,不妨多些对教材“学贵有疑”的精神,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既要善待好、保护好这种“学贵有疑”精神,又要严格把好教材“科学性”这一关,让类似“蜜蜂和食蚜蝇混淆不分”这样的教材错误少些,少些,再少些。 (廖卫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