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聊啥来啥的“贴心服务”不要也罢

2021-10-13 09:38:30

作者:毛建国

  □ 毛建国

  很多人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刚和朋友聊天提起某款商品,打开手机购物APP后,首页随即出现同类产品的推送广告;刚和家人商量休假打算去某地旅游,某旅游APP马上“奉上”该地最佳旅游攻略……如今,这种“聊啥来啥”的现象让人们在接受“贴心”服务的同时越发感到疑惑:“怎么就这么准?难道是APP在‘偷听’我们聊天?”(10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现在手机安装软件,往往都要求同意开通麦克风权限,有些人只是为了使用语音搜索功能更加方便,也有很多人以为这是安装和使用软件的必要前提。总之,很少有人会想到背后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乃至带来很多有形无形的麻烦与苦恼。

  不必讳言,这种“聊啥来啥”的现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网上早就有人感慨,自己无意中提到一件事,随后相关手机软件就会推送某款产品。或许这样的商品正是需要的,即使不需要也没啥大不了的,但走进现象的背后,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机具有成为“窃听器”的可能?当然,技术并不存在绝对的善恶,可如果这样的技术被滥用和恶用,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从技术层面上讲,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APP获得了访问麦克风的权限,就可以在后台运行并监听用户信息,当出现某些特定关键词时,就可以记录并上传服务器,然后再给用户推送相关内容。有人认为,虽然可以但风险很大,因为一旦涉及违规使用用户信息,APP开发商将承担严重的后果,有可能是互联网公司通过收集用户位置信息,对用户进行“画像”造成的。但是,就目前一些互联网公司呈现出来的道德操守,以及奉行的“先做再说”的价值观,恐怕不能杜绝“窃听”的可能。而且,无论是哪种情况,这样的“贴心服务”都让人不安心。

  现实中,类似的“贴心服务”并不少。比如说,在某社交类APP上关注了某项内容,有的只是“手抖”停留了一会儿,立马就会迎来大量推送。有的还会迎来跨平台推送相关信息内容。据专家介绍,目前许多软件都会分析用户的“关注”“收藏”“评论”“转发”“点赞”“分享”等操作记录,用于提供个性化内容。可事实上,又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被过度关注?

  不管真相是什么,聊啥来啥的“贴心服务”不要也罢。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就得让渡一部分权益。其关键在于,任何一种让渡都是有尺度的,而且是有原则的。即便出于更好使用的目的,迫不得已需要收集一些信息,也应该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而不是肆无忌惮地成为一个信息“吞金兽”。一些互联网公司肆无忌惮地搜集个人信息,用大数据给自己包装,在资本市场捞取好处,这种现象应该得到重视。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已经正式启动,个人信息保护再次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来说,约束无所顾忌的心,管住自己伸得过长的手,尊重用户信息安全,这是必须做的事,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必须要跨越的一个阶段。现在连年轻人也在向往“老年人模式”,已然从侧面进行了提醒。今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施行,有些“贴心服务”还是就此随风而去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