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麦食品的成分标签不能“王婆卖瓜”
2021-09-02 16:04:23
作者:李英锋
全麦食品因热量较低、饱腹感较强,近年来成了消费者的“新宠”。很多消费者选择全麦食品,都是冲着其减脂减肥控糖的宣传功效去的。然而,市场上一些所谓的全麦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却明显超出其标注值,还有不少全麦食品的主要成分是小麦粉,全麦粉的含量较低。这样的全麦食品暗藏着不少能量,消费者靠着吃全麦食品控脂减重控糖,恐怕难以遂愿,还很可能偷偷长胖。
眼下,涉事公司和上海市消保委目前正在进行“辩论”,透过双方的争论,各方可以对全麦食品的原料含量、营养成分、标注、宣传等进行全面思考。
针对上海市消保委发现的问题,“田园主义”低脂全麦面包的生产公司给出了检测结果差异论,而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标签规则,这种回应是站不住脚的。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要求和监管要求,同一企业使用同一原料配方、同一工艺生产的同一种产品,其营养成分含量值应基本相近,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内,波动幅度不能太大。
严格地说,无论是全麦食品“小麦当家”,还是全麦食品的实际营养含量与标签信息明显不符、差距较大,都属于通俗意义上的忽悠,都属于不实宣传、夸大宣传,都对消费者构成了误导,逾越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乃至健康权等权益。
全麦食品不能“王婆卖瓜”,不能自说自话地给产品贴标签或进行宣传,不能随意戴“全麦”的帽子,不能使用“万金油式标签”,不能一张营养成分表或一份检测报告管所有批次的产品。
对全麦食品的相关问题,不能光靠企业自律整改和消费者自我保护、自我“排雷避雷”,监管部门必须积极介入,依法予以治理规范。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制定或修改国标进一步明确全麦食品的名称使用规则和主要成分含量比例规则,对全麦食品的全麦原料含量设定最低限。同时,加强对全麦食品标注行为和宣传行为的关注监督,倒逼企业增强自律意识,守住底线,规范经营行为,为消费者营造诚信、健康、放心的消费环境。 (李英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