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重拾劳动课,重拾对于劳动者的尊重

2021-08-25 06:56:57

作者:肖明君

  □ 肖明君

  体力劳动过时了吗?学校劳动课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相信很多学生和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尤其当大家认为劳动课挤占了文化课课时的时候,这种疑问很容易转化为“质疑”。

  “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在8月24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对于劳动课存在的必要性给出了确切答案,并且指出,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调研评估,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

  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结合,通过劳动教育来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这是目前教育界的共识。但是,为什么已经成为共识的东西在现实中却难以贯彻呢?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于劳动课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这只是一门“课外”课程,不像语数外、理化生那样,是将来应试的必须,是未来生活的不可或缺。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劳动亦如空气,须臾不可分离。在刷题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很难体会到车间劳动者的挥汗如雨,田间人们的起早贪黑,甚至搞不懂家务劳动的基本操作。不仅不知道,可能还会抵触劳动、躲避劳动。有所中学,因为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高二阶段提出每年停课三天打扫校园卫生,以此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此活动却遭遇学生和家长强烈反对:为什么要停课扫地?腾出更多时间复习不好吗?在这样的认知中,很多孩子从身体到思想,都做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其实,劳动课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也是一种生存教育,更是建立对劳动和劳动者尊重的起点。劳动,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底座,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开始使用工具劳动,生产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需物品。正因如此,无论在哪个文明体系中,不事稼穑、不劳而获的人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脚的。更重要的是,正常而有效的劳动课,是培养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意识。现在,一说上学,很多学生就躲避劳动职业院校,一说求职,很多毕业生就躲避“体力劳动型”的职业,甚至将劳动与“体面”挂钩。这其实都是劳动教育缺位的“后遗症”,劳动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对劳动专业、劳动岗位、劳动人群的偏见。因此,有必要通过重塑劳动教育,在起点上斩断“劳动鄙视链”,重树劳动光荣意识,懂得不劳而获可耻,体验颗粒归仓的收获感,打造对劳动人群的尊敬,这些是劳动课必有的担当。

  劳动课早已是一门世界通课。日本一直推行田地教育,许多中小学校都有一块或大或小的田地,供教师教授学生对植物进行播种、育苗、管理,从种植作物的辛苦中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尊重。有人觉得,以后都是机械化和生产线了,而且有机器人作业,到处都是“无人工厂”,劳动都不见了,还要劳动教育干什么?其实,到了任何时候,工具的进步都代替不了人自身,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之基的地位都不可撼动,就像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体力劳动是劳动的基础,我们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都要通过体力劳动。”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也必然是终身教育。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将作为一名劳动者而存在,与劳动始终不离,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劳动也将始终代表着一份收入、一份尊重、一份社会存在感。也可以说,现在有什么样的劳动课,将来就有什么样的劳动者,就有什么样的对劳动者的基本态度。总而言之,劳动课不仅是一门课,更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来源: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