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安全出行,戴盔是“头”等大事

2021-08-17 13:40:34

作者:董婧

  编者按 |“一盔一带”是一项全国性安全守护行动。骑电动自行车戴头盔,事关“安全至上”的出行习惯养成,同时对于文明出行、绿色出行和城市交通治理的提升优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专题通过组合评论和专家连线,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共同行动、创意倡导和协同治理对于推动戴盔骑行的重要作用,对于激活人们的文明意识、共创绿色交通新环境有着深刻启发。

  近日,济南交警披露的一组数字触目惊心:今年以来(截至7月21日),济南共发生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一般程序)1760起,造成154人死亡、1957人受伤,分别占全市交通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的39.17%、30.62%和42.94%。其中,涉及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未使用安全头盔的交通事故(一般程序)共1255起,造成121人死亡、1383人受伤,头部损伤是驾乘电动自行车者死亡、重伤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头盔的作用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让驾乘人员头部不受或少受伤害。相关研究统计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可使交通事故的死亡风险降低40%,头部受伤的重伤风险降低70%。所以,从安全防范和减少交通伤害的角度出发,驾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都应成为“标准动作”。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安全头盔”就可能是“救命头盔”。

  从去年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以来,多地对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作出规定,济南对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的管理也在持续“加码”:7月31日,济南市公安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告》;8月11日,济南在历下区试行驾驶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处罚方式“3选1”;8月12日,济南市中区组织“驾乘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安全头盔不文明行为启动信息采集”,人脸识别采集信息抄送文明办,通报给当事人所在单位。多措并举与广泛宣传之下,越来越多的骑乘者佩戴头盔出行,但是,在路上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有些人仍然我行我素、不戴头盔,或者戴了头盔,但是佩戴不规范,绑带没有系;还有些人与交警玩起了“藏猫猫”游戏,远远看到交警后才急急忙忙把放在车筐里的头盔戴上。

  一顶小小的安全头盔,戴在头上为何就这么难?表面上看,是因为嫌麻烦或没有养成戴头盔的习惯,但说到底还是侥幸心理在作祟。总有一些人认为,只要自己骑车时多注意一点,就不会发生事故,就算发生事故,也未必就那么严重。“就一点点路,不戴也没关系。”“以前我都是这样骑车的,从来没有发生过意外。”“我是骑车的,出了事也该开汽车的负责。”殊不知,侥幸心理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不能总是在发生事故以后,才说“这是一起本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

  在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人、车、路三方面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电动自行车,骑乘的是人,发生交通事故伤害的也是人。安全头盔对于电动车骑乘者来说,就相当于轿车驾驶员所系的安全带,是骑乘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在最危险的时刻救人一命。所以,安全头盔为谁而戴?不是为了应付交警检查,也不是为了自欺欺人例行公事,而是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安全警钟当长鸣。安全头盔戴与不戴、戴好和不戴好的区别,是事关生与死的区别。佩戴头盔文明安全骑行,理应成为共识、成为习惯。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驾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这样的细节做起,把骑行安全的防线筑牢守好,既是利己利人的好事,也是为文明有序的城市交通尽自己的一份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