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一米线”构筑“防疫屏障”
2021-08-12 07:08:27
作者:肖明君
连日来,本报记者随机走访济南市区若干公共事务办理场所,发现各处疫情防控措施基本落实到位,为客户测体温、查验健康码、严守“一米线”等细节都不放过,保证防控不留空当。另外,梳理近期国内疫情相关报道,发现多个病例在排队做核酸检测时被感染。医生紧急提醒:核酸检测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米线”安全距离。(综合《济南日报》等相关报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米线”早已是惯见场景,其主要功能是维护公共秩序、保持公众距离、实现安全可控。在心理学上,对于“一米线”的测试研究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恰好是一米,人与人之间少于这个距离,就会产生紧张情绪,甚至感觉到个人安全和隐私被侵犯,因此“一米”被称为公共场所的安全距离。自疫情发生以来,尤其当前国内新一波疫情已波及10余省市,形势较为严峻复杂,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在公共场所设置“一米线”,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心理距离,而是公共卫生意义上的“健康距离”。看看最近各地通报的病例,南京一名2岁男童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此前他曾随家人排队做核酸检测;扬州目前有11个确诊病例曾经去过同一个核酸检测点。显然,保持距离,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正因如此,在人员聚集场所实施“一米线”举措,主动拉开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已被某些地方纳入公共管理之中。北京市去年将“一米线”写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要求公共场所应当设置“一米线”等文明引导标识,维护良好秩序,引导文明行为。眼下国内多地疫情反复,让本市疫情防控压力陡增,这个时候更需要督促落实公共场所“一米线”措施。
设置“一米线”是有效的管理举措,更体现了个体文明意识和靠前管理意识,从这个意义上,“一米线”可以被引申为一种社交距离感,并随时转化为行动自觉和管理主动。本报近期报道的两则新闻就明显体现了这种“距离感”:钢城区某农业公园对入园游客要求“亮码采摘”、平阴县某公司对于外省车辆查验管理实行“货车司机全程不下车”。
当然,现在也不排除存在这种情况,一些场所虽然划出了“一米线”,但是“一米线”在脚下却不在心中,不仅个体的社交距离意识缺位,更重要的是,相应的管理也一度松懈了下来,让“一米线”成了摆设。不可否认,随着疫情管理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很多环节的管理也随之进入“疲劳期”。许多曾经被严格执行的举措,逐渐被“冷处理”了。然而,疫情与防控之间,本身就是一种此消彼长、相互角力的关系,管控的弦一旦放松,病毒就会趁虚而入。专家提醒,面对目前国内疫情散发、多发以及变异株“德尔塔”更易传播的情况,疫情防控无论如何都不能松懈,在人群密集场所,必须严守“一米线”,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同时更要杜绝“疲劳期”,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始终保持防疫作战的最佳状态。
总之,无论大街小巷,还是网点商超,无论车站广场,还是检测机构,“一米线”应该时刻在人们的视线之内,在群众的意识之中,以此织紧织密疫情防控网络,同时配合持续盯守、严控严防的“战时状态”,必能构筑起一道道强大的防疫屏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安全。(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