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3000学子拔小麦”式互动具有样本价值

2021-06-18 16:49:02

作者:龙敏飞

  全国从南至北的麦收工作已经到了陕西。接连几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为“麦收”多次引发关注。组织3000名学生实践麦收是西农传统,今年被网友质疑“大一新生将小麦连根拔起,不懂农业常识”。6月16日,西农三夏麦收的参与老师向记者介绍,西农每年三夏麦收已持续80余年,其主要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对于大田作物育种的认识,也在于收获科研材料,“连根拔起”是出于保护植株完整性,也是老师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6月17日《新京报》)

  “是割麦子还是拔麦子?怎么连根拔出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3000名学生收麦的视频火了,也引发了质疑与争议。有人觉得,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能锻炼高校学子们,是劳动教育课,算是一举多得;但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在作秀,因为小麦是不能连根拔起的,最起码在收割阶段不能这样操作。缘于此,这所高校的做法掀起了舆论热议,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

  对于网友关于“学校作秀”的质疑,众声喧哗之下,学校及时回应,说“连根拔起”不是错误的,而是为了保护植株的完整性,也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因为“连根拔起”的植株是用来做科学研究的,此前很多的优良小麦新品种,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孕育的。这样的回应,完全可以止息舆论的纷争。

  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实践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网友的理解和学校安排会出现一些“信息差”。在此次的事情上,有一个好的现象是,部分网友对学校的做法持有怀疑态度,而学校及时解释进行科普,这样的做法堪称学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一个样本。

  更进一步来说,无论是社会的质疑,还是高校的回应,都是一次科普的契机。进入现代社会,提高科学素养也是提升综合素质重要的一环。培养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不仅需要个人的自觉,相关部门的普及,也需要相关高校发出声音。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在一些特殊的时机,高校进行科普带来的现实效果,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这次事件,对普通网友来说,获得了新的知识;而对高校来说,通过这些舆论关注,进行了一波生动的科普,让更多人了解农业作物育种专业的工作及农业工作者的不易。(龙敏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