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不当“啥都会”的“吹牛干部”

2021-03-31 06:57:28

作者:董 婧

  近日,《半月谈》报道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干部群众反映,基层还存在一些“啥都会”干部,并形象地称之为“黄牛干部”“吹牛干部”和“最牛干部”。

  比如:中部省份某单位干部,因为认真负责好说话,生生被逼出了“三头六臂”,以至于干得越多“会”得越多,会得越多干得越多;东部某乡镇一位分管同志,尽管对县里危房改造政策、所发文件一知半解,但面对上级领导询问,却敢大包大揽,大拍胸脯;中部地区某业务单位一位领导干部,自从当上一把手之后,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业务在行,“琴棋书画”也开始样样精通,大事小情还能“赋诗一首”……

  不难看出,上述这些干部的共同特点就是“啥都会”,虽然各有各的具体情况:有的是被动无奈,有的是主动吹嘘,还有的是权力加身后的自我膨胀。但不管是“黄牛干部”、“吹牛干部”还是“最牛干部”,这些“啥都会”的干部,都与我们需要的“多面手”“全能型”干部不同,是一个地方干事创业氛围不浓、风气不正的表现,亟待引起重视。

  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在一些基层单位中也存在“二八定律”:20%的人在干,80%的人在看。干的人是“5+2”“白+黑”,被琐碎的基层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往往是干得越多就“会”得越多,会得越多就干得更多。他们看起来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但实际上心中难免有怨气,有时甚至是敢怒不敢言。这样的“黄牛干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工作进展,但多属于被动的“我来干”,加之“多干多错”,收获不一定匹配付出,长此以往,“黄牛干部”就会疲于应付,博而不专,哪个方面都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难免变成“黄油干部”。

  而那些热衷拍胸脯、嘴上“啥都会”的“吹牛干部”,面对领导,什么任务都敢接,什么工作都会做,口号喊得震天响,对于上级领导重视的事情,不管实际能不能完成,都先表态“没问题”。他们奉行演技好就是能力强,工作做得不多,但在汇报成绩时花言巧语、当仁不让。“最牛干部”则多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借助权力加持,“能力”随着级别涨,一旦“上位”就“脱胎换骨”,万事绕着自己转,迷之自信“啥都会”。

  毫无疑问,这些“吹牛干部”和“最牛干部”,并不以干事创业为价值导向,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为人民谋福祉上,而是天天琢磨“政绩”,日夜想着“表现”。加之基层存在一些奖惩机制不健全、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制度漏洞,诸如此类爱吹牛的行为,就有可能演化成更加严重的问题,也给其他干部带来不良示范。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都与党性要求格格不入,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背道而驰。

  “尚贤者,政之本也。”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的“领头雁”。特别是当前,正值“十四五”开局起步时期,更需要各级干部谦虚谨慎、实干为要,不务虚功、不走形式,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考评考核机制,畅通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让“黄牛干部”站上“C位”;以实绩论英雄,不断挤压“吹牛干部”的生存空间;扎紧权力监督的篱笆墙,防范“最牛干部”无序膨胀。一句话,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路,就一定能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