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最低工资岂能变相“稀释”?

2021-03-26 08:30:04

作者:张淳艺


  黎青 作

  今年以来,多地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然而,记者采访发现,部分企业利用延长工作时间、剔除福利待遇的方法,变相稀释劳动者“最低工资”,规避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3月25日《工人日报》)

  作为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合法权益的一项“兜底”政策,最低工资的“含金量”至关重要。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一规定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一些企业在支付劳动者工资时,往往没有考虑到延长工作时间的因素。还有的擅自将包吃包住费用算进最低工资,月底发工资时予以扣除。这就直接导致部分劳动者工资表面上看似不低,实际低于“最低”。

  出现变相“稀释”最低工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企业负责人对于最低工资制度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造成片面执行,变形走样。还有的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从自身利益考量,故意误读相关规定,降低用工成本。其次,许多劳动者对法律政策条款不清楚,加之维权成本高,很少有就最低工资被“注水”较真。

  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普法入细入实,让最低工资的相关规定入脑入心,监督用人单位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同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法律援助,引入“举证倒置”,最大限度为广大劳动者降低维权成本。

  此外,相关规定“打架”,企业违法成本低,也是重要因素。如果遭遇劳动者投诉,用人单位往往只需要在相关部门要求时间内补齐差额,无需付出额外赔偿。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侥幸心理。

  最低工资被变相“稀释”,不仅减损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悖最低工资的制度初衷。有关方面应尽快统一法律法规,推动“惩罚性赔偿”落到实处,提高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倒逼其敬畏劳动者权益,守牢最低工资的底线。(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