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谨防“成绩正态分布”成为“硬要求”

2021-01-15 21:24:46

作者:周轲儒

  日前,中南大学吴嘉教授在朋友圈吐槽教务处要求“改低学生分数,服从正态分布”的消息引发网络关注。对此,中南大学回应称,经确认,学生的分数无误,只是学院教务员和任课老师在沟通上出现误会。“成绩正态分布”只用于检测学生成绩是否处于真实状态,就算成绩分布异常,也不会要求教师修改分数,只会建议分析原因,以此优化命题、评卷等教学管理工作。目前,双方的误解已经解除。

  所谓成绩正态分布,它是一种概率分布的特殊表现形式,呈现出中等成绩占最多数,其余成绩以其为中轴向两侧降低的曲线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事先给各分数段预设人数比例,既“兜底”又“设限”。在本事件中,“教务处要求教师按正态分布修改学生分数”最终被证明是误会一场。但是,仍有许多参与讨论的网友表示,自己曾有过类似的成绩“被规划”的经历,这一点不能忽视。笔者认为,“成绩正态分布”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止于分析、总结的参考,绝不能使其成为“事后规范”的硬性要求。

  究其根本,“成绩正态分布”是对数据分析后形成的统计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说,命题、评卷越合理,产生的成绩就越符合这个模型。这里的“合理”,指的是组卷难易适中、有区分度,以及评卷严谨“不放水”。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模型确实有助于帮助我们分辨是不是出现了“水课”,同时,鞭策教师给课程“脱水”,让学生“学有所长”,成绩真实有效。此外,这也有利于灭一灭消费主义选课观的气焰,营造更加冷静沉稳的求学氛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高校试图将该模型作为评分的“硬指标”,那就容易从一个“不真实”的极端走向另一个“不真实”的极端。首先,现实情况远比理想模型更加复杂,严格按照“正态分布”模型来“规划”分数实际上一种人为制造学生表现的行为,不管是压低分数还是抬高分数,其实都没能诚实地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其次,在“规划”分数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做“选择题”,即选择谁不及格或者选择谁得优秀。假如学生确实难分高下,为了迎合模型,又该“牺牲”谁?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是否“真实”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是否“公平”的问题。

  因此,与其在事后规划分数上花大力气,不如在事先就规范好从教学到阅卷“一条龙”的标准,最终教师批改出什么的成绩就是什么成绩,一切以事实为重,千万别再让“成绩正态分布”来“不正”地干涉教学活动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