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让教育平等承载更多梦想

2020-09-30 11:54:13

作者:徐步雨林

  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文件提出,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报考高职学校,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只参加学校组织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职业技能测试。(9月29日 界面新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都是直接与社会接轨的教育。高等教育重创新,职业教育重产品,产业先导靠创新,产品质量靠工匠精神,但是二者在人才培养上,则又异曲同工,都是实现才能的快车道,提升赋能的营养剂。

  当前,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传统的农民工等由于年龄偏大,大多数专业技术扎实,文化水平显得相对较弱,必须通过改革,加速补齐短板。农民工免文化考试不仅是“工人”向“人才”进步的阶梯,更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巨大进步,真正的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的体现,让有技术低学历的群体再也不用为自己没有学历而担心。

  和谐社会的公平,必然包含着教育的公平。而教育的公平,决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平均,应是一种比目前更好的、更高水平的教育,是一种高水平普及、高均衡发展、高质量办学的优质教育体系。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实践表明,人们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例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培养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对创造愿望、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基本体现。因此,“因材施教”发挥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和谐社会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其客观上要求教育公平,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而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有教无类”,要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这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

  社会前进的车轮是不会停止的,教育既要培养可以领导人类进步的精英,也要培养具有文化的专业人才,教育平等可以让劳动与文化结合,也可以承载更多的梦想。(陈河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