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把“有毒童书同盟”统统纳入黑名单

2020-08-17 08:47:02

作者:张海英

  爆粗口、打架斗殴、外貌崇拜、行贿班干部……一些问题童书正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销量动辄上百万册的爆款。据记者调查,对于童书中的少儿不宜内容,一些作家、出版社、书商已结成同盟,约定谁也不出面回答相关问题,以免影响图书未来销路。(8月16日《瞭望》)

  此次记者调查,揭开了童书灰色产业链上的多个问题,其中,一些作家、出版社、书商结成同盟回避童书中少儿不宜内容的现象令人震惊和愤怒。按说,出版社作为童书审核把关人,应该把童书质量放在第一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赢得读者尊重和喜爱,然而,一些出版社为了商业利益,却有意出版那些迎合孩子猎奇、暴力心理的内容。如此没有底线,实在不应再出版童书。

  至于书商,虽说逐利是一种本能,但应该取之有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作家、出版社、书商都应具备起码的道德良知,创作、出版、销售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童书,应当结成绿色、健康的“同盟军”,促进童书市场良性竞争。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为了童书销量,有意制造“有毒”童书、回避“有毒”内容的“同盟军”。这样的“同盟军”究竟包括哪些出版社、哪些作家以及哪些书商?有关方面不妨深入调查,让这些毒害孩子的人或者企业浮出水面,并纳入到“有毒”童书黑名单,以便读者用脚投票,使其受到市场惩罚。

  目前,网上出现一些“童书黑名单”“排雷书单”,但未必权威和客观。鉴于“有毒”童书层出不穷,是否有必要建立官方版“童书黑名单”制度,值得考虑。如果把媒体曝光的或者依法查处的“有毒”童书,及其作者、出版社、书商统统纳入黑名单,并规定一定时期内禁止涉足童书,才有震慑力。

  当然,完善童书的法律和标准也是治理“有毒”童书的基础和关键。虽然《出版管理条例》中有相关规定,但由于相关法律条款表述模糊,且少儿读物缺乏分级标准,“有毒”童书的相关各方得以浑水摸鱼。在家长、作家、出版社等都没有做到保护孩子的情况下,立法者与执法者应当好“保护伞”。

  另外,从出版社到各个地方再到国家层面,能否组建各层级的童书质量审查机构,也值得考虑。因为如今新书大多包装严实,家长不购买就无法拆开提前阅读,自然难以把关。在这种情况下,由专门机构来把关很有必要。(来源: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