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未成年人网民上网技能只靠无师自通,网络素质教育去哪了?

2020-07-01 17:16:47

作者:胡慧旻

  2020年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小学以上各学历段普及率均超过97%。但是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学习获得上网技能的仅为25.7%。(中国青年网)

  当代的未成年人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他们学会汉字的时候就拥有通过社交媒体向地球另一边的人们发送信息的机会,他们见证互联网技术从2G到5G的转变,经历着云教学从无到有。

  当一种工具的使用率超过90%,如何使用这种工具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而掌握这个技能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城镇、农村超过9成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正在明晃晃地告诉我们一个避无可避的事实:互联网使用技能正逐渐成为当代公民的必备技能,互联网生活时间比重逐步加大,几乎没有人能在生活中彻底“断网”。

  互联网这种媒介形态在短时间内都不会消失,因为其搭载其他媒介形式的多元性必然使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生活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形态。这次疫情就是中国人民生活互联网化的契机,在线教育获得了一次大显身手的契机,疫情构筑的互联网环境成为人民线上参政议政的试验场。

  中小学未成年人的网络素质教育不能等,也等不了。

  《报告》显示我国网络素养教育依然在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中小学虽然现在设置了网络教育课程,但是多集中于上网技能方面,对于如何进行网络信息筛选、如何合理参与网络发言、如何保护自身信息安全,还没有成体系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

  未成年人作为未来中国的主要劳动者和互联网参与者,他们的互联网素养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的互联网生态好坏和互联网软实力高低,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尚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发展阶段,他们像是一块还未塑性的陶泥,面对网络暴力、隐私安全、复杂的媒介内容选择,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引导,我们又如何期待未来所有人都能拥有良好的互联网素养?

  未成年人的网络社会属性在初中开始形成。中小学教育作为塑造未成年人价值观、集中培养未成年专业素养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素质教育上却几乎缺席。仅有25.7%的未成年网民通过学校学习上网技能,其他互联网既能学习都依靠自己摸索和向朋友同学学习。

  网络素质教育如此短缺的现状下,仍有81.9%的学校将手机视作大敌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害怕手机分散学生精力。其实学校不必与互联网势不两立。《报告》指出2019年未成年网民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的仅有17.3%,认为自己不太依赖或完全不依赖的为44.9%,会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为89.6%。即便是针对17.3%有依赖心理的学生,上网成瘾也不是不带手机就能解决的,成瘾本身就是网络素质教育缺位的病灶之一。学生面对互联网世界不会筛选信息,无法让手机为自己所用,转而被手机中的信息控制“异化”。这样的学生当他成年了,失去了学校的束缚难道就能一夜之间拥有互联网素养了吗,难道就不会再次“上瘾”吗?

  网络素养教育无需再等。教育部门应积极推动中国网络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早日研究出适合不同学龄未成年人的成体系的网络素养教学方法,并出版辅助教材。在未来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曾经的传统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也应该结合网络需求进行适当改革创新。让未成年人未来网络素养教育不再只靠“无师自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