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学术耕耘,不能靠“水牛”

2020-05-27 13:49:45

作者:陈莹

  在网络上,大家经常将科研能力超强,发表过具有重要影响力论文的学者称之为“学术牛人”、“学术大牛”,但是你听说过“学术水牛”吗?近日,据网友披露,某高校学者3年半发表300多篇IEEE论文,其中被称为“应急用期刊”、“有钱就能发”的水刊IEEE Access上发表的论文多达50篇,仅2020年,就有25篇论文在其上发表,平均每周一篇,被网友冠以“水牛”称号。

  此事被披露后迅速“出圈”,激起关于学术“水论文”的讨论。网友评论认为在IEEE Access灌水几十篇论文,过于功利,毫无下限,有悖严谨的科研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评价机制的问题,几乎一切评价标准都和论文挂钩,这时出现善于钻营者,在规则内做事,4天一篇也正常”。

  的确,评职称、毕业、课题结题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论文做支撑。唯论文的考核和评审机制下,人才量化评估标准单一、奖惩制度不健全,滋生了许多学术不端的现象,甚至出现网上公开买卖论文等投机钻营乱象。仿佛论文不是由严谨学术成果,而是“流水线运营模式”下的产品:水论文——拿水出的论文申请项目经费——拿项目的钱水更多的论文——拿更多的论文骗更多的经费,这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幸运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国家的注意。今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要求全国高校以及相关科研单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强调对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去年,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这都是为引导正确的学术导向做出的有益尝试。

  论文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载体,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辛苦劳动的果实。多少默默无闻的作者既没有科研基金资助,没有响亮的名号,只能耗尽心血,付出勤苦的劳动才能完成一篇论文。而有些“水牛”手握雄厚的科研资金,占据优渥的实验资源,却不踏实研究,学术注水,把学术圈当成了功利场。这种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希望以此为戒,刹住学术圈歪风,还学术圈一片净土,不要寒了真正研究学问,踏实科研的学者的心。毕竟,想要在无垠的科学世界耕耘,需要真正踏踏实实的“大牛”,而不是“水牛”。 (陈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