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脱贫攻坚不拘泥于“算数字账”

2020-03-23 15:52:39

作者:宋宇晴

  扶贫验收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时下,很多地方在进行2019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作为脱贫重要指标之一的贫困户收入达标,使不少扶贫干部在计算贫困户收益时陷入算账焦虑。受市场、贫困户自身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贫困户的收入很难完全精准量化,这让扶贫干部陷入数据统计困境。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只有不拘泥于纸面上的收入统计数据,扎扎实实做好产业、做大蛋糕,才能确保脱贫质量,让贫困户有更多获得感。

  “数字账”难算,首先一个原因是计算标准不明晰。如自然经济状态的农产品收入如何计算,有的地方将贫困户生产的土豆与玉米折价作为家庭经营性收入,但这些农产品并没有流入市场,而且市场价格并不一定就是扶贫干部折算的价格,有的甚至产量也靠估计。

  部分产业扶贫项目也存在收入统计困境。广东某扶贫干部反映,当地推行养猪、养鸡等种养产业项目,部分贫困户将发放的猪、鸡转卖或者自宰自吃,统计时这些被贫困户自己吃掉的鸡、猪就很难准确确定收入。上级部门的说法也不明确,有时这些被吃掉的部分可以折算为收入,有时又不行,扶贫干部左右为难。

  其次,市场风险是产业扶贫中收入统计的另一难点。部分地方在扶贫项目启动时,对产品收益做理想化预期估算,但实际推进时,一些产业扶贫项目面临市场、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并未收获预期效益。会使收入达不到预期,若达不到脱贫标准,就会认定这一户为“错退”,错退率是认定一个地区是否脱贫的重要参考指标,错退率过高将直接导致一个县区不能顺利脱贫。

  另外,部分贫困户仍存等靠要思想,也给扶贫干部统计收入工作增加难度。在计算就业务工收入时,一些贫困户对务工收入虚报少报,认为没攒到钱就是没赚到钱,担心实报务工收入后会导致帮扶力度减少,并由此存在偏执认知,影响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其实,过分追求收入数据的填报,与考核指标本身直接相关。每年的脱贫标准不一样,一些地方不断加码。有些地方达标标准增长比例已经超过了20%。但是农村收入增长点达不到这个比例,农产品销售和务工工资的增长率也没那么快。这导致在计算贫困户收入时,不得不把各项收入都纳入计算范畴,而且就高不就低。与贫困户“斤斤计较”,也与一些地方产业扶贫力度弱有关。面对一些缺乏有效产业的落后村,扶贫干部不得不凑够“收入数字”。一些扶贫干部能力有限,除靠一些政策性补贴外,部分帮扶成效不太显著,贫困户得实惠不多,而为了达标,完成帮扶任务,帮扶该贫困户的扶贫干部算收入时就得“一分分抠”,以确保 贫困户收入达标。这背后恰恰反映了帮扶工作中一些“一户一策”在产业增收创收上有待加强。

  收入确切与否,不仅关乎贫困户能否成功脱贫出列,也关乎脱贫质量是否经得起检验。基层干部认为,在给贫困户的收入算账时,如果过分追求数字达标,“数字至上”就会成为片面评判扶贫成绩的标尺,这样不仅给扶贫干部工作带来不便,后期也可能滋生数字脱贫嫌疑。

  在统计贫困户收入类别和计算方式上,应该有进一步明确规定。针对一些模棱两可的统计方式,特别是自然经济状态的农产品,上级单位应该给出明确意见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和要求。同时,进一步统筹明确各个层级的考核标准,特别要避免各个层级的标准混乱。考核指标设计也应因地制宜接地气,尽可能地多听取扶贫干部的意见建议。

  当前扶贫工作的重心,还是要放在解决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等方面,脱贫目标不宜过度拔高,给扶贫干部造成太大压力。

  扶贫干部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贫困户把政策讲明白,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破除等靠要思想。在入户调查时,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算账,也要实地走访贫困户的种养项目。产业发展是根本。扶贫干部对市场风险要敏感,并及时帮助贫困户化解。不少受访扶贫干部认为,与其“斤斤计较”贫困户的各种收入,挖空心思在贫困户家中凑出达标份额,不如用心做大蛋糕,将主要精力放在产业扶贫上。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收入自然就上来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