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述年】年味乡情里说变迁
2020-01-29 09:23:09
作者:胡婷芬

民以食为天,人以年为盼,曾经的乡情年味就是聚在一起吃一顿好吃的。很多年以来,形容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好都会说象过年一样,而人们印象中的过年就是吃得好穿得好,有啥好吃的好穿的都会留到过年来穿。过年,对所有人来说,是一年的开始,将好吃的好穿的留到过年,也是为了盼望一年有一个好的开头,有一个真正的“开门红”。那时的确是这样,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大米饭,才能吃到饺子,才能吃到肉,才能穿新衣服。
这样的日子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而结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不再是“菜当三升粮,辣椒当衣裳”,餐桌上的变化从粗粮到细粮,从白菜萝卜到鸡鸭鱼肉再到山珍海味,而曾经只有团年饭桌上才有的稀有菜肴,已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用母亲的话来说,现在是“天天都在过年,天天都是好日子”。在四川乡下,不少的年夜饭还做成了养生汤锅、烧烤火锅,一大桌人围在一起,香肠腊肉再不如过去那个畅销,走南闯北回到家乡的晚辈们,直接将城里的味道带了回来,让长辈们饱了口福的同时开了眼界。
曾经的年味乡情是乡情文化的经典和精华。曾经的乡情文化让很多城里人向往,男耕女织的怡然自乐,高梁地桑树林的田园风光,还有哪家娶媳妇嫁女请客摆坝坝宴,十里八乡沾亲带故的都聚拢来一摆就是几十上百桌,那份安宁和热闹都让城里人羡慕不已。这被称之为乡情的文化到了春节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年腊月23日送灶神上天过年到大年十五以耍龙灯送走春节年味,挨家挨户的拜年,还有耍龙灯、看花灯、转牛灯,这些都是那些年中国很多乡下每年春节的保留节目。
现在的年味乡情更是喜庆非凡。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寻梦,乡村成了老人和小孩的留守地。平时的乡村少了热闹多了冷清,这种冷清和热闹却在春节给予成倍补偿。因为平时家里的主力都在外地,这过年了不管千里万里都要回家,很多大事就留在了春节置办。所以,现在每年春节,除了祭拜祖宗,与家人团聚,还将一年到头的热闹事都留给了春节,比如老人做大寿,比如男婚女嫁,甚至男女相亲,都是在春节完成。所以,春节的喜庆一点没因更多人的离乡创业而减少,所有的乡情都在年味里浓浓到来。这也源于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眷恋。
虽然现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依然是过年的一种状态,但不可否认,年味真的淡了,淡是淡在时代发展了,天天都如过年,过去只有过年才有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现在已经成了常态,自然就不新鲜了。而且,因为交通的发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让回家的路也越来越好走,所有的过年,都变得简单轻松。春节,只为了与自己的亲人团聚,只为了一年的“开门红”里,寄托了对来年更多的希望和期盼。至于吃喝玩乐,那只是亲情的陪衬。
今年的春节因新型肺炎疫情让年味变得非同往年。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传染,不是必须外出,都尽量不外出。年味乡情都是在微信朋友圈反映,不少早在年前就订了的婚礼、寿礼、聚会统统取消。但亲情年味并没有因此变淡。微信家族群、同学群都空前热闹,乡情年味变身为微信群朋友圈转发的封路、告诫的标语:“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年味乡情,在这一年,在生命利益高于天的特殊时期,以另一种形式依然展示。
愿疫情早去,愿因疫情耽误的聚会来年加倍偿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