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网络述年】年俗变化背后见证着时代变迁

2020-01-26 07:58:33

作者:周运华文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往今来,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沉淀在每个炎黄子孙血液中的不变印记。

  春节的习俗又是一个社会的时代印记。年年过年,年俗也在传承中发生变化。从三斤馃子一斤糖到坚果海鲜大礼包;从打牌喝酒放鞭炮到喝茶唱歌看演出;从传统“家团圆”到朋好友聚会;从吃得好到健康生活的追求,春节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体现,反映出百姓生活品质日益提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生动诠释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进步。

  越是贫困艰苦的岁月,人们对过年越是期望,对年味的品味也越深。年味和年俗的演变,背后正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描绘了这一番热闹非凡的光景:“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可以说,回家过年依然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期盼的事、最幸福的时刻。

  年俗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自然也会随着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比如说:就在电视机尚未普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一家人除夕之夜的文化盛宴,显得格外激动和期待。而如今,一家人围坐一起再次观看春晚,早已经是新时代年俗的一部分了。

  此前,人们还习惯于发送手机短信或拨打长途电话给远方亲友拜年,如今早已“转战”手机端的QQ、微信视频直播。而微信红包也逐渐成为长辈发压岁钱、亲友间讨吉利的重要方式。在当今文化氛围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了人们对“年”的理解和改变,剧院、电影院、健身房、书店、咖啡店等在春节期间都正常营业,不仅是新时代年俗文化的见证者,更是它的创造者、推动者,足以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对待年俗的方式也在转变。

  春节的意义在于对家庭亲情的珍惜维护和对将来美好生活的愿景。其实,春节这个最有人情味的中国人的节日,不仅是百姓的盛典,其还有着巨大的文化功能。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是一个“情”字。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春节已经变成了一种情怀,从“回家团圆”到“反向团圆”,习俗之变的背后是观念之变、态度之变。

  新年期间,家庭团聚的习俗相传至今,人们拼搏再累,漂泊再远,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回家。但年俗已经悄然的发生变化。比如:红包在微信“朋友圈”里扩散,网络上采购年货,用支付宝发压岁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过年的方式和过年的习俗也在变化,而这正是时代变迁在年俗文化上的投射。无论是凝聚悠久历史的“杀年猪、做年糕、放鞭炮”,还是洋溢时代气息的“看春晚、抢红包、集五福”,年俗在记录老百姓幸福生活变化的同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代变迁。

  对于年俗文化的时代变迁,需要应该理性看待。形式在变,内容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向往,幸福的传承。春节依然是诱惑的,但吸引人们的不再是美食新衣,而正演化为一种牵动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体味,更是中国百姓一步一步走向美好幸福生活,朝着激情和梦想一路前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