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核现“人心”
2020-01-20 11:01:37
作者:heavy
近期,观看了《国家监察》,其中关于某省原副省长在扶贫过程中消极对待扶贫工作的一段让笔者有所感悟。该副省长为了完成扶贫任务,在短期内见成效,不顾基层实际,不遵循扶贫产业基本规律,采取了脱离实际的任务下压式考核,把压力传导给基层,月月考核,月月排队。这种方式造成了基层政府为了避免被问责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应对考核中,甚至造成为了完成考核免被问责,作表面文章,弄虚作假的问题发生。
不切实际的考核带来的结果是“三失”,该副省长因失职失责、贪污腐败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待他的是失去自由的铁窗生活;虽然片子中没有交代,但笔者认为,基层因在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相关基层组织和人员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责任追究,失去了“清白之身”,在廉政档案里永远记录着这一污点;对于该副省长的“失”,我们更多的是愤怒而不是同情,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严的新形势,在党和国家从上至下团结一心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政府官员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搞贪污腐败,违背党的宗旨,受到严惩是“罪有应得”;对于应付考核而弄虚作假的基层干部的“失”,我们更多的是惋惜,也许他们的本心并不想,但是毕竟他们还是有私心,受到处理也不能“怨天尤人”。
在对揪出违纪违法官员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还有“一失”,贫困人口失去了尽早脱贫的机会,党和国家失去了“民心”,这“一失”的责任应由违纪违法的官员承担,但是这“一失”的损失他们是承担不了的,也是极难挽回的。失钱财事小,失人心事大。由于政府官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让党和国家无端背上了“黑锅”,这“一失”是最大的“失”,也是最难挽回的“失”。可能有人会问,给党和国家造成如此大的损失,主要还是“人心不正”造成的,与一小小的考核有多大关系。笔者认为,不切实际的考核就是 “为官不正”的政府官员内心既不想担当作为又不想为自己的行为 “买单”的外在表现形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考核,体现了制定者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思想作祟,笔者甚至认为,制定者潜意识里明知自己的行为很大可能被问责,先找一个或者一群“替罪羊”,即使自己躲不过问责处理,也要拉上一个或者一群“垫背”的这种“罪恶”的思想。
可见,看似小小的考核,把人、事、责任全部关联在一起,用好了,提升政府工作效能,促进政策落到实处,确保人民真正享受到“实惠”。如果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影响的不仅是政策的落实,更大的是“民心所向”。因此,考核机制制定的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真正发挥它的实际效用,关键是制定者的“心”,只有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民,不断提升政治站位,积极履职尽责,深入群众调研,用自身的“仁心”换“民心”,真正把惠民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精准施策,才能制定出真正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