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量子产品”骗局多 信商家不如信科学

2020-01-17 08:33:18

作者:江德斌

  中国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一演讲中称,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打着“量子”旗号招摇撞骗的产品,这表明公众对量子科学知之甚少。包括“量子健康杯”“量子袜”“量子手机壳”等产品仍有销售,不少产品标榜采用先进量子技术,有益于身体健康,还有商家声称用量子杯喝酒能改善口感,“喝1斤白酒不头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博士林梅称,目前除量子通信应用于金融安全等领域,其他量子技术都在研发阶段,没有应用于民用领域。(1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设定不够,量子来凑;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充分显示当下量子概念满天飞,遭到泛滥使用的情况。前段时间,在10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书的“量子波动速读方法”被曝光后,一度引发舆论批评和网友集体质疑,其就是打着“量子”旗号炒作概念,忽悠家长、孩子花高价学翻书。至于其他“量子+生活”类的产品,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诸如“量子健康杯”“量子袜”“量子手机壳”等,都是同样炒作量子概念的欺骗手段。

  量子是一门严肃的前沿科学,其技术门槛非常高,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有这方面的研究实力,目前仅有量子通信得到小范围应用,其他量子技术还在研发阶段,根本没有实现民用。显然,商家在打着“量子”旗号招摇撞骗。

  这路把戏早已屡见不鲜,前些年商家将纳米、负离子、远红外线、超声波等加以包装,炒作伪科学概念产品时,亦是同样的手段,虽然媒体和专家时有揭露内幕,可仍然有大量消费者受骗,甘心为这些伪科学产品掏钱。商家也清楚产品没有神效,可这样赚钱太过轻松,违法成本又非常低,也就乐此不疲,紧盯最新科学潮流,啥流行就“蹭”啥,拿过来移花接木包装下,就成了“高大上”的神奇产品。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精神,要勇于面对无数挫折和失败,耗费大量精力和资源,也未必能够成功。而科技成果的转化亦是如此,从提出概念到实验成功,再到应用、商用,往往需要10多年,乃至数十年的努力。

  因此,对于市面上销售的“量子产品”,消费者不要盲目听信商家的鼓吹,轻易掏钱交“智商税”,而应相信科学家的严谨说辞,等到确实有民用产品出现,再买不迟。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量子产品”,在面对其他涉及各种科学概念的产品时,也应信科学家而非商家,如此才能规避被欺骗的风险,守住自己的头脑和口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