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育儿补贴:让年轻人“养得好”“育得优”

2025-03-18 11:04:07

作者:陈广江

  黎青 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一时间,育儿补贴相关话题在网上网下引起热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10月的数据显示,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 (3月17日《人民日报》)

  生育不仅是家庭的私事,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当前,全国多地已推出形式多样的育儿补贴措施,从现金发放到托育支持,从一次性补助到长期补贴,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正向效应初步显现。但也要看到,目前育儿补贴政策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要让这一“投资于人”的政策释放更大效能,还需在精准度、可持续性与系统性上深化探索。

  政策效能的最大掣肘,在于精准度与覆盖面的不足。现有补贴多聚焦二孩、三孩家庭,一孩群体被排除在外,导致政策激励链条断裂。生育意愿的提振需从首次生育开始铺垫,先把一孩“基本盘”守住。否则,若初次生育成本高企,后续生育更易陷入“一步难、步步难”的困境。此外,非户籍人口、灵活就业者等群体常被政策门槛阻隔,削弱了政策支持的公平性。优化补贴结构,需打破“阶梯式补贴”的固化思维,将一孩家庭纳入普惠范围,同时探索户籍与社保脱钩的灵活申领机制,让政策红利覆盖更多潜在需求者。

  财政可持续性亦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挑战。育儿补贴若仅依赖地方财政,易导致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补贴力度大但生育意愿低,欠发达地区财政薄弱却承担更高生育成本。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的专项资金池,通过税收调节、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方能实现“全国一盘棋”的均衡布局。此外,分阶段发放、动态审核等创新手段,既能避免资金滥用,也可缓解财政压力,确保政策行稳致远。

  释放政策效能,更需跳出“就补贴论补贴”的局限,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形成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育儿成本的高企,本质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折射。若托育机构短缺、职场歧视普遍、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未解,再高的补贴也难消后顾之忧。加大普惠托育服务投入,对企业实施育儿友好型税收优惠,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才能将“经济补贴”转化为“信心补贴”。政策制定者需以系统思维打通生育、养育、教育环节,让年轻人“生得起”“养得好”“育得优”,没有后顾之忧。

  人口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育儿补贴政策需在动态优化中持续释放效能,逐步重塑社会预期。唯有以需求为导向,兼顾公平与效率,推动政策从“救急”转向“建制”,才能真正激活生育意愿。当补贴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社会支持网络深度嵌合时,政策的撬动效应方能充分释放,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