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将学生家长分为N类,学校意欲何为?

2021-11-05 08:48:22

作者:肖明君

  “山西一小学按家庭背景将学生分为11类”,这个消息有点刺激人。该新闻的最新进展是,针对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学有教师统计学生家庭背景并划分成“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等11类的情况,该市教科局责成涉事学校纠正错误做法,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解释工作,同时启动了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

  按照学校的解释,班级制作这张表格,本意是好的,“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忻州市和该市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会议精神,原平市教育科技局安排各学校对本校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等需重点关心、关爱的学生进行摸排。”结果,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摸排困难学生”变成了“家长背景大排查”,捎带着“领导子女”“老板子女”“犯罪前科人员子女”“差生”都搞了个底儿掉。显然,这离筛选“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等需重点关心、关爱的学生”的初衷,偏离的有些离谱。如此摸排,究竟隐藏了几层深意?

  这起事件是在家长群里翻的车。由此也能看出,家长群越来越像“事故多发之地”了。近年来,很多教育领域的爆款事件都是在家长群里发酵或者引爆的。家长群是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桥梁,离孩子比较远,跟家长们很亲近,凡入此群者,不是“鸡娃”的家长,就是任课的老师,说白了,大家都是“社会人”,因此,对于这种“11类学生”划分的背后所指一眼洞穿,自然反弹强烈。班主任“将不恰当的调查表格发到班级群”,究竟是一时手滑,还是大意了,已经不再重要,关键这个表格是白纸黑字,不容一丝辩解。随之,官方的调查追责也是逐级定性:主要领导“把关不严”,分管领导“工作不细”,班主任“处事不当”。这种回复显然是管理层面归因,根子上的问题好像没有深挖,因而不好定性。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公平教育”“有教无类”才是正道和至理,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同一片蓝天下无差别的“阳光雨露”。对于“11类学生”的区分,有网友玩笑称是为了“因材施教”,如果真是根据这个分类来,教育就成了“看人下菜碟”,而不是“因材施教”。义务教育是一视同仁的教育,是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绝对不能搞成服务于一部分人的“圈层化”教育,更不能捧高踩低,向权势和金钱献媚。在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教育管理问题,目前出于管理和家校沟通需要而采集家长信息,这种情况并不鲜见,而对此类行为应该明确划线,保证家长信息采集“不能越雷池一步”。

  首先,要明确“非必要不采集”的原则。学生家长信息使用是有限度的,除非特别需要,否则教育部门或者学校没有集纳其信息的权限,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最好要在审批程序、报备手续等方面作出严格要求,让采集家长信息成为一个审批事项,不能任性而为;其次,要遵循信息采集事项合乎清单原则。家长信息,哪些属于可以采集的,哪些属于不能采集的,需要有一张明白纸,比如家庭联系方式、户籍信息等随时会用到的必要信息可以进行采集留底,而类似职务级别、从业背景、是否有作案前科等信息,就可以考虑列入“负面清单”,禁止采集;再次,要明确家长信息保密原则。家长的信息,牵扯到个人隐私,也牵扯到孩子的隐私,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作为信息采集方的学校,有义务保证信息的安全,不能转手给商业机构,更不能挪作他用。

  最后,还是要说回家长群。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在通讯空前便捷的当下,很多人开始怀念“从前慢”,教育也不例外。类似家长群的存在,并没有给老师和家长们带来轻松感,反而深受信息化泛化之苦,老师们更是淹没于大量材料表单之中不可自拔,被各种群发、拍照、留痕,各种“无缝对接”搞得疲累不堪。原平市这份“学生分类表格”固然有教育思想的“不端”,其实也是信息泛滥的次生品。由此而言,教育不仅要防止过于“社会化”,也要提防过度“信息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